如今,借钱成了“信手拈来”的事情,几乎打开手机上常用的APP,不管是购物还是娱乐,甚至连八竿子打不着的工具类APP“美图秀秀” “名片全能王”等,都能借到钱,而且商家通过“日息低”“秒到账”“0门槛”等噱头吸引借贷。为何各种APP都热衷这一业务呢?会否引发居民过度负债、抬高居民杠杆率呢?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均认为,APP热衷放贷,容易引发居民非理性加杠杆、透支未来消费潜力,引发过度负债问题,值得各方警惕。
市民:连打字美图工具都在推销借款
“连输入法也可借钱!”市民潘先生吐槽说,下载搜狗输入法APP,却看到借钱入口最高可借5万元,借钱提供方包括互联网小贷公司搜狗小贷和成都吉易付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电商、内容、生活、短视频、音频、出行、工具等各类流量巨头APP都加入到放贷行列。就连八竿子打不着的工具类APP也来凑热闹。如在微博“我的钱包”中,记者看到“借钱”服务。美图秀秀出现“借钱”按钮,WPS有“金山金融”,而在名片全能王,点击“我”-“金融服务”,也可发现有个人贷和企业贷,个人贷额度最高50万元,企业贷最高额度为3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排名前20的手机APP中,有7成应用提供了借贷的入口。
乱象:仍违规使用日息利率
虽然今年3月31日,央行发布公告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但是广州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客户端仍在使用日息利率。
点击进入微博的“借钱”界面,记者看到上面标注“日利率低至万3”,并未明示年化利率。上传身份证信息、同意协议后,显示可借15万元,再点击“去借款”,才看到了年利率33%,用1000元每月利息27元。
进入美图秀秀的“借钱”界面,同样也只看到标注“日利率低至万3”,并没有明示年化利率。上传身份证信息、同意协议后,方显示预估可借额度5万元,参考年化利率9.96%~36%。
在名片全能王的金融服务,点击进入,只见个人贷的标注上,只见“日利率0.03%起”,未明示年化利率。相关个人贷的滚动海报宣传标注上,则写着“1000元借一天最低仅0.3元起”,也是没有明示年化利率,该服务是由新网银行提供。
“日利率万分之三点五,1000元用1天的成本是0.35元,这看起来不高,而如果换算成年化利率则高达12.775%。”有消费金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除了使用日息这样的营销噱头,还有机构推出各种无厘头消费贷产品。此前,微博为了推销借钱业务,还包装成“追星贷”,为了给爱豆打榜,一些追星女孩背上高息贷款。
而就在不久前,还有银行推出了“彩礼贷”“墓地贷”等消费贷产品,引发广泛关注。
调查:为何各类APP热衷放贷?
据了解,一般这些流量客户端,要么自己申请了金融牌照,直接上线自家产品;要么就是帮持牌机构引流。
为何各类APP热衷放贷? “不管是市民消费、生产经营、投资,甚至贷中贷,网贷需求依然巨大。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退出,前者留下的市场空间利润巨大。因此,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各类互联网公司高度重视消费金融,并加大投入发展。” 艾媒咨询集团董事长兼CEO、 广东省互联网协会副会长张毅指出,如今网贷公司不再独立开发APP,而是借用平台或合资、引流的方式开展业务。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创业浪潮接近尾声,头部APP基本完成用户积累,到了流量变现的阶段。手握庞大流量而不做互联网金融,就如“捧着聚宝盆要饭”。毕竟互联网企业前期市场推广和用户增量阶段需要大量投入,甚至是赔本赚吆喝。金融类是现金流好、变现快的产品,所以各类APP青睐消费信贷业务。
风险:易引发过度负债 个别城市居民杠杆率已偏高
但APP热衷放贷,对于消费者来说,或许是一份超额的体验负担。“什么APP最后都要变成借贷软件吗?我就想简简单单地叫个外卖、打个车,别引诱我借钱。”潘先生说。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生告诉记者,一旦开通花呗后,面对消费的诱惑,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超前消费行为。自己的还款方式往往是省吃俭用挪出下个月的生活费,“后来意识到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不好,还完款就立马关闭了。有同学为了还网贷找网络兼职,结果又被骗走了3000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互联网平台参与小贷市场竞争,势必推动小贷资金价格和申请门槛下降,为居民短期融资带来便利,容易引发居民非理性加杠杆、透支未来消费潜力,引发过度负债问题。与此同时,这些小贷资金容易违规流向楼市、股市,导致局部资产泡沫风险。而对于小贷机构来说,低门槛、申请人资质审核不严及贷后管理不足等,容易导致小贷机构不良率上升。
根据央行统计,2020年国内居民杠杆率62.1%,较欧美等经济体七成以上,仍有一定空间,且国内居民高储蓄和房贷首付比例高,国内杠杆风险整体可控。“但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居民杠杆率上升过快,10年居民杠杆率增长31个百分点,个别城市居民部门杠杆率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值得高度警惕。”周茂华指出。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在《202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专门发布了专栏文章《合理评估居民部门债务风险》。其中提出,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提醒: 信用贷款不完全等同于信用卡
就在2020年11月2日,银保监会、央行等部门起草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规定,小贷公司融资杠杆之和不能超过5倍;小贷公司应当在注册地开展业务,未经允许不得跨省展业。另一方面,以后小贷牌照的门槛也并不低,甚至比消金牌照都高。根据意见稿,如果只在省内经营,小贷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全国经营,则需要50亿元。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很多线上金融平台利用的,都是网络小贷牌照开展业务,这些平台的业务可能都会将受到影响。
“部分大型互联网平台借助于支付渠道优势,和基于小贷公司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二者之间,风险是一样的,但是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便宜的流量都不精准,用户画像不全,就容易误判,还不起贷款,成本和风险都高了。”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表示。
柒财智库高级研究员毕研广提醒,各大APP从事信贷业务,从表面上看是科技的发展,金融业务的扩大,但实际上,却给用户带来过度消费、过分信贷、过度举债等问题。并且,如果不加以约束,不做好金融消费者教育,也容易引起诈骗等次生危害。从用户和消费者角度来讲,信用贷款虽然好用,但是一定不要过分使用,信用贷款不完全等同于信用卡,有些信用贷款利率偏高,或者存在“砍头息”等违规行为。如果要使用,应到正规的银行、金融机构等官方渠道下载APP。切记,在借贷过程中不要听信以验证还款能力等为理由向陌生账户打钱。
周茂华建议,机构应该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引导消费者合理评估自身承债能力、理性消费,同时,鼓励小贷机构在“防范消费者过度负债”方面的创新。(记者倪明、林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