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校园贷”骗局层出不穷,引起广泛关注。4月26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经央视报道,“注销校园贷”这一骗局近期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多地警方陆续针对这一骗局发布风险提示。而这一骗局背后,各类网络贷款平台也被指审核不严,所涉及的个人信息泄漏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名遭遇“注销校园贷”骗局的用户李依(化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2020年9月,李依接到一个自称“爱又米”平台客服打来的电话,称按照监管要求特意联系李依为其提供账户注销服务。而操作这一注销流程,需要添加李依QQ好友后方可进行。
半信半疑的李依还是提供了自己的QQ号码,双方添加了好友。但在挂断电话后,李依迅速在网上查询了“爱又米”平台的相关信息,发现该平台在2019年底便处于停摆状态,同时也了解到了这一骗局。
在李依查找信息的过程中,对方多次通过QQ拨打视频电话,最后再次拨打电话催促李依,称主要是为了做人脸识别,核对信息真实性。在李依戳破这一谎言后,对方迅速挂断了电话。
据央视报道,“注销校园贷”骗局中诈骗分子冒充平台客服,准确提供受害用户的姓名、毕业院校、注册时间等信息,以“影响个人征信”为由引起受骗用户关注,除了自有资金受到侵害外,诈骗分子还不断诱导受骗用户在各类网贷平台贷款,最终转账至诈骗分子指定账户。
央视报道中也提到,为了打消用户顾虑,诈骗分子往往还会假造平台工作证、监管政策文件等伪造自身身份,同时以“清空账户”“指导操作”等话术,使用一些具备共享屏幕的软件获得用户更多的信息,诱导用户一步步走向深渊。
在金融科技专家苏筱芮看来,“注销校园贷”这一骗局实际上就是电信诈骗的又一变种。近年来,随着网络贷款兴起,违规贷款现象频出引起广泛关注,“校园贷”更是让人谈之色变,“贷款”“征信”这类词汇很容易引起普通用户的紧张心理,从而掉入这一骗局。
苏筱芮指出,当前还存在一些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现象,一些机构数据管控不严或是存在非法信息的倒卖,致使不法分子实施精准诈骗。不法分子通过虚拟号段等通信方式广撒网,作案手段隐蔽,再配合一些施骗话术,部分缺乏警惕性的用户便很容易上当受骗。
这一骗局之下,不少在校生甚至已经毕业几年的人纷纷“中招”,被骗金额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十万元。其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受骗用户在5小时内累计被骗近60万元。而据国家反诈中心统计,从2020年到现在,“注销校园贷”骗局共发生了5.1万起,损失金额26.5亿元。
“注销校园贷”骗局早有出现,根据360数科反诈实验室发布的数据,2019年暑假期间是这一骗局的高发期,在2020年疫情期间呈上升态势。在受骗用户中,上班族占比约为53%,学生党占比约为37%,70%的被骗用户为大学毕业生,最长毕业时间为五年,也是第一批尝鲜网络借贷的用户群体。
除了承担巨额的本金损失外,受害用户还需要向贷款平台支付贷款利息,这也造成了用户与平台之间的纠纷。多名受害人质疑平台审核不严,在用户提出申请后便能大额放款,对于贷款实际用途未进行二次审核。
苏筱芮表示,当前,“放款快”也是不少贷款平台的宣传要点,但在交易过程中,贷款平台需要对用户的实际资金使用方式作出甄别,明确告知用户借款资金必须拥有合理用途,并及时提醒各类贷款骗局存在的风险,对于放款后向陌生人转账、代他人借款等行为也应该予以提醒。
骗局愈演愈烈,多个贷款平台也由此发布公告,提示用户防范这一骗局。近期,宁夏、江西等多地警方对此陆续发布风险提示。而早在4月1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便曾就这一骗局发布2021年第1号预警。
苏筱芮强调,普通用户如何守好自己的“钱袋子”?要避免和非正规金融机构打交道,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信息;在接到陌生电话时不要惊慌,切勿轻信陌生人,涉及到转账等敏感操作时更需“缓一缓”;遇到这类涉及钱款的问题,多通过网络搜索来核验信息或与身边其他朋友沟通来核验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忙中出乱”。(记者岳品瑜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