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一直爽”,这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即便白天工作学习再忙,到了晚上,大家也都会忍不住聊微信、刷抖音、追韩剧等。除了这些任性熬夜的人,生活中却还有一部分人有着想睡却睡不着的经历。早早上床,却只能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看着天花板数星星、数绵羊,好不容易等到稍稍有点睡意时,却是天已快亮。
3月21日是第21个世界睡眠日,睡眠问题离大家的生活越来越近。你是否偶尔也透支过自己的“睡眠银行”?
3月21日是第21个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全中国超3亿人有睡眠障碍。失眠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长期熬夜大概率会有损健康。人生是一场长跑,睡眠为你提供不竭的动力。而《2020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调查显示,2013年到2019年,人们平均入睡时间已推迟了近两小时,这说明,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熬夜大军之中。
医院为手术前失眠的人提供帮助
近日,58岁的彭女士(化姓)因胃食管反流病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微创外科就诊,下周将接受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术前,因紧张焦虑,一向就睡得少、睡不稳的彭女士失眠更严重了,每晚只能睡2至3小时。
该院睡眠障碍科主任曾宪祥副主任医师介绍,患者在围术期,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不适,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而影响睡眠。综合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总体来说,围术期患者失眠发生率约为40%~60%,“失眠会影响普通人的健康,对围术期患者来说,更是会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加重原有疾病,同时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日前,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举行“规律睡眠健康未来”世界睡眠日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成立“天使助眠团”,并推出一套健康睡眠居家调节方法,包括睡眠操、推拿、闻香、音乐、正念等,呼吁全民重视睡眠质量,提高健康睡眠素养。医院睡眠障碍科、肿瘤科、耳鼻喉头颈外科、微创外科、神经外科、脊柱外科、妇产科、手足外科等科室医护人员成为第一批团员。
针对彭女士的情况,“天使助眠团”成员唐佩茜副主任医师评估了其失眠和焦虑的程度,调整其对手术和疾病的认知;并对患者进行健康睡眠管理,通过正念、冥想、催眠、肌肉放松等方式,为其深度放松,改善其睡眠质量,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的康复创造良好的身心状态。
缺少充足睡眠可导致精神障碍
人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无论是自愿的熬夜还是无奈的失眠,面对一个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身体,我们又还能支撑多久?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湖南省胸科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张志明表示,睡眠不足不仅影响生活品质、工作效率,更是健康的“杀手”。
“睡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习惯,因而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遵循睡眠的自然规律,是预防睡眠障碍的最好办法。”张志明介绍。此外,还需认识到睡眠不足的危害,消除影响睡眠的因素,自我调节和改善不良的情绪。
张志明表示,缺少充足睡眠有诸多危害,如可诱发其他疾病,睡眠不足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和康复疾病的能力低下,容易感冒、加重其他疾病或诱发原有疾病的发作,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骤停、猝死等身心疾病。
此外,缺少充足睡眠可导致精神障碍,持续一周睡眠不足的人会变得急躁、恐惧、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定向障碍或共济失调,并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严重的精神障碍。
同时,睡眠不足间接引起的经济损失和危害性更是触目惊心。由于白天身体疲劳、精神萎靡大大增加了工作时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对社会造成损失。张志明提醒,睡眠不足会使大脑和身体无法利用睡眠时间进行修复,大脑毒素的淋巴系统也无法正常工作。
原因
很多年轻人因工作面临“被动性熬夜”
据新华社电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介绍,睡眠障碍是一组以“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经济压力的增加,睡眠中心的门诊量逐年上升。“以前门诊很少见到年轻群体的失眠病例,最近几年来看病的高中生、初中生屡见不鲜。”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孙伟说,相关数据也显示青壮年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逐年升高。
《2020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指出,2020年国民的平均睡眠时长为6.92小时,经常失眠的人群占比增长至36.1%,其中年轻人的睡眠问题更为突出,有69.3%的“90后”会在23时之后入睡,其中不少存在入睡困难。陆林介绍,在睡眠门诊中经常会见到如IT人士、新闻媒体记者等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节奏不规律的年轻人。他了解到,有超过一半的年轻人主动熬夜,还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工作原因面临“被动性熬夜”。
“我们一般建议成年人最佳睡眠7至8个小时,高中生8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小学生10个小时。减少睡眠时间,其实是在透支自己的健康。”陆林说。
误区
喝酒助眠等都是错误观念
据新华社电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詹淑琴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改善睡眠的常见方法,如睡前玩手机、喝酒助眠、白天补觉等,其实都是错误的观念。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主治医师范滕滕告诉记者,手机、电脑等设备的LED屏所发出的蓝光会减少褪黑素的分泌,影响昼夜节律系统,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入睡延迟和睡眠周期紊乱。“虽然喝酒以后可以出现促进入睡的假象,但是喝酒以后入睡通常是浅睡眠,而不是深睡眠。”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孙伟说,睡前一杯红酒是不少人的习惯,其实饮酒不仅不能改善睡眠,还可能不慎养成嗜酒的坏习惯。
有的人认为要想睡个好觉,需要比平时提前睡,实际上,这样做反倒容易失眠。孙伟说,人们在睡不着的时候,会做一些与睡眠无关的事情,越来越精神,即便是躺着“数羊”的助眠效果也不明显。人们通常认为前一天熬夜没睡好,第二天可以多睡弥补。詹淑琴说,延迟起床时间来补偿睡眠,会形成习惯性晚睡晚起的恶性循环。休息日睡懒觉,会打破平时形成的睡眠节律,并不利于提高睡眠质量。
打呼噜不等于“睡得香”。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主任、呼吸科主任医师韩芳提示,当出现鼾声高低不均等情况时,可能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需要加以重视。
贴士
教你如何拥有健康睡眠
1.确定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确定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如果有小睡的习惯,白天的睡眠时间不要超过45分钟。
2.合理饮食。合理饮食,夜间睡眠前4小时尽量少进食物,否则会加重胃肠负担。
3.排除所有干扰噪声。排除所有干扰噪音,并尽可能消除光线,找一个舒适的温度设置,保持房间通风良好。
4.中医药内服外治。顽固性失眠症,可以使用中医药内服外治的方法调理。同时,可适当按摩或者艾灸穴位如百会、涌泉、三阴交等。
5.请求专业医生帮忙。
链接
疫情期间日均多睡近10分钟
据新华社电 法国知名智能健康产品制造商威辛斯公司对全球多地用户的最新调查显示,人们在新冠疫情期间日均多睡将近10分钟。这或与人们居家时间变长、因防疫规定减少夜间活动等因素有关。威辛斯主要提供智能手表、体脂秤等智能产品,收集分析14个国家和地区逾500万名用户相关数据后得出了上述结论。
日本共同社21日援引调查报告内容报道,威辛斯用户2020年日均比2019年多睡9分50秒,且受调查国家和地区中无一出现睡眠时间减少情况。其中,意大利人日均增加睡眠时间最长,为12分52秒;英国人以12分27秒的日均睡眠增时位居第二。
报告认为,人们睡眠时间增加或与全球多数地区为遏制疫情关闭餐馆酒吧等场所、民众“夜间活动大幅减少”等有关。相比疫情较严重的欧洲地区,东亚地区疫情控制较好,民众外出限制相对宽松,因此日均睡眠时长增幅不大。按照报告说法,由于不少企业鼓励员工远程办公,不少人不用花时间通勤,从而可以多睡一会儿。
调查发现,62.27%的调查对象2020年睡眠质量较高,比2019年增加4个百分点。报告认为,不少地区为防止疫情蔓延采取宵禁等措施,客观上营造出较为安静的睡眠环境,严禁多人聚会等规定则意味着“人们一整周可能保持更规律睡眠”,加上人们睡眠时长增加,多方面因素促成睡眠质量提升。
网友热评
“睡商”真是非常重要
@浦思泉水:“原来我的睡眠质量这么好!以前学生时代没觉得这是一种优势,出来工作才发现,‘睡商’真是非常重要!”
@梅子:“老母亲的睡眠好不好全看娃的睡眠好不好,昨晚啊,睡得还不错。”
@Dawn:“高三党,一天五个小时左右吧,一模出分了,和理想大学差了80分,马上就要熬出头了,希望会有好结果。”
@花木成:“睡了一天,站着都犯困,原来21日是国际睡眠日。”
@芬芬呗:“有同事告诉我,已经连续好几天只睡了4个多小时了,精神状态非常差,我很惊讶,原来身边有睡眠质量差的人,看来这个现象真的越来越多了。以前用过一个软件,就是记录睡眠质量的,它会放一些音乐来辅助。我本来是不相信的,但用过几次,真的把我很差的睡眠状况改善了,特别是下雨的那个声音,很治愈,有睡眠问题的朋友真的可以下载类似的软件。”本报综合
延伸
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只能为改善睡眠提供参考
据新华社电 今年是“世界睡眠日”提出的第21年。睡眠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目前中国已有超过2000家医院和高校设立了睡眠医学中心或睡眠研究实验室。在专家们看来,普通人该如何正确改善睡眠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孙伟提示,良好睡眠的基础是要保证相对固定的生物钟。他建议,最佳情况是晚上10时30分至11时上床,早上5时20分至6时起床,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调整,最重要的是作息时间要相对固定,养成良好的睡眠节律。
针对年轻人压力大造成的失眠情况,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睡眠中心主任医师郭兮恒表示,规律且一定强度的运动对改善睡眠很有帮助。《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鼓励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或者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郭兮恒提醒,中老年人宜选择中等以下强度的运动。
当前,一些可穿戴的睡眠和健身监测设备为普通人改善睡眠提供了参考。专家提示,可以通过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监测的心率、血氧等指标对睡眠状态和身体状况进行初步评估。但其准确率与医学睡眠监测设备还有一定的差距,只能为改善睡眠提供参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主任、呼吸科主任医师韩芳等专家提示,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睡眠时长要适当,既不能长期睡眠不足,也不能过多地睡懒觉。家长应多留意孩子的睡眠问题,孩子夜间经常出现打呼噜、张口呼吸,白天易怒,爱哭闹等情况时,需及时就医就诊。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