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是唐代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描绘的正是闹元宵的场景: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古往今来,元宵节都颇得文人墨客的青睐。
唐代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元宵佳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亮起无数花灯,好像整个京都都震动了。无数宫女尽情的欢跳连袖舞,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唐代李商隐的《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明亮的月色和五彩的灯光洒满了京都,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阻塞了街道。我身虽悠闲却看不见中兴的胜景,羞愧自己只能在乡下随着乡人祭祀侧神紫姑。
而明代唐寅笔下的《元宵》,更是把元宵之夜的景观描绘得淋漓尽致: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灿烂的灯,缺少皎洁的月,无以尽兴;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皎洁的月,没有灿烂的灯,无以为春。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美人如花似玉,彩灯带着欢欣的笑意燃烧月下,月亮如水似银。满街珠宝翡翠闪耀,那是春游的村女,歌声嘹亮,笙管悠扬,那是小伙在赛社神。如果不尽兴游玩,开怀大笑,怎么对得起这样的吉日良辰。
宋代朱淑真笔下的《元夜》不仅热闹,还是青年男女幽会的良宵: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繁华热闹的元宵灯会为青年男女恋爱、约会提供了机会,灯也朦胧,人也朦胧。
元宵佳节,更勾起了人们对故人的相思,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而诗词里的元宵,更是隐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创作时南宋国势日衰,统治者却只顾沉迷歌舞,偏安一隅。而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报国无门,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