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保险资管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出炉。
1月12日,银保监会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评级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实施分类监管,银保监会将根据评级结果,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产品创新、现场检查等关键领域,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监管评级周期为一年。
这意味着,自2006年起,继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开展监管评级与分类监管制度后,保险资管公司也迎来分类监管。
数据显示,自2003年首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经过十余年发展,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经设立28家机构,受托管理保险业超过70%的资金,资产管理规模近15万亿元。
五个维度综合评分
近年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大类资产配置、长期资金管理、固定收益投资等方面能力和影响力逐步提升,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核心优势,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
但与此同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机构性质、管理风格、受托规模、投资能力以及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化特征明显。
从内容来看,《办法》明确了评级要素、评级方法、实施程序、评级结果使用等几个方面。
其中,监管评级主要从公司治理与内控、资产管理能力、全面风险管理、交易与运营保障、信息披露等五个维度指标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综合评分。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为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综合能力,评级指标体系充分借鉴国际领先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实践,结合我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现状,选取上述五个维度,覆盖了公司治理和业务运作的各流程环节。
评分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以“赋分制”打分,满分为100分,五个维度指标分别为20分、30分、25分、15分和10分。同时,监管机构在监管评级得分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监管情况,按照调整项明细对评级情况进行修正,形成监管评级结果。
当前,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在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投资管理能力等方面水平参差不齐。上述负责人表示,监管评级体系充分突出了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特点。
一是,注重长期资产管理能力建设,纳入了大类资产配置、产品发行管理、长期投资考核、薪酬递延机制等细项指标;二是定位于资管机构服务质量,用保险资产受托目标达成度、管理业内外资金规模等指标衡量公司的市场化竞争力,评估服务保险保障情况和在国内金融市场的贡献度;三是着眼于行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树立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最佳实践、明确行业标准,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四是增加评价指标的包容性和平衡性,考虑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个体差异较大,在服务第三方保险资金指标、信息系统资源投入等指标设计上,按照行业排名和相对占比两项孰高原则进行评分。
奖优罚劣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在评级指标体系中,银保监会专门设置了调整项指标,以体现奖优罚劣的监管导向。
根据监管评级结果,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划分为A、B、C、D四类机构,明确分类结果是衡量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主要依据。其中,监管评级最终得分在85分(含)以上为A类,70分(含)至85分为B类,60分(含)至70分为C类,低于60分为D类。对于不同类型的机构,监管机构将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产品创新、现场检查等方面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出现被监管机构采取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被交易市场及自律组织采取纪律措施的机构则相应扣减一定分数,对于出现特别重大风险事件的机构实行“一票否决”,直接定为D类。
“对于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弱的公司,给予持续的监管关注,在业务上做‘减法’,必要时依法采取暂停业务资格、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等审慎监管措施。”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称。
当然,银保监会也有一些加分项。上述负责人指出,将业外资质、资产管理规模、服务业外资金、单位管理资产利润率等列入加分项,鼓励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公司和“专而精”、“小而美”的特色经营公司发展。同时,对于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等绿色投资,对行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机构酌情予以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