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西岸的反响:创新是上海的城市品格
第一财经| 2020-11-24 10:15:57

创新是上海的城市品格

上海著名文化学者、历史学家熊月之先生,常年研究海派城市课题,对徐家汇作为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枢纽地位多有感触。他饶有兴味地告知笔者:其实国家、城市和人一样,都具有不同的品格特征。如游客一进入首都北京,就会肃然起敬,大到著名的长城风景区、故宫博物院,小到老舍胡同、北大书店和古宅老树,到处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甚至,许多首次来北京的海外艺术家朋友都会说:这真是个有故事的伟大城市!创作激情迸发,随后还会找到风投合作者。

伴随着上海新时代的担当,且在上海隆重举行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庆典之际,熊月之先生的最新著作《上海城市品格读本》出版了。在他的笔下:上海曾是一片滩涂,由于其独特的面江临海地理优势,成为中国吸引外资和最早开放的首批城市之一。如今海内外游客一进入上海,就能体会到一种时尚感:无论是街道上鳞次栉比、崭新的高楼大厦,还是如徐汇区衡复历史风貌区域注重格调的休闲社交安排,都让人感受到上海经济快捷的增长节奏以及面向未来的发展气息。

在这本专著中,熊月之对上海的城市品格进行了精确的论述和案例式的描绘,并借鉴了上海地方志研究最新成果的精髓。而十五年来,笔者的一个主要课题正好是“滨江岸线重塑与上海城市品格相映研究”;而这种“重塑”更需要体现出“创新”。学者们都清楚,水是城市的生命线和文化灵魂的源泉。任何一座国际知名城市都拥有自己的母亲河,哪怕没有自然河流也一定会挖出运河。

奔流不息的黄浦江与苏州河,就见证着上海成长的历史轨迹,也代表了发展中的城市品格。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滨江战略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成为上海“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建设的指引。将岸线重塑为公共空间而非私家花园,“创新”焕发了活力。

在笔者曾参与规划研究的徐汇滨江:如今的龙美术馆曾是原北票码头的煤漏斗,余德耀美术馆由原上海飞机制造厂机库改造而成,西岸艺术中心原为上海飞机制造厂的厂房;第一次来到西岸油罐艺术公园的游客,总是很难将眼前的艺术馆与十五年前储存飞机燃油的油罐联系在一起。一位北京评论家在观摩上海滨江岸线重塑后,发出感慨:“这样的建筑留出了大量自由徘徊的公共空间,代表了海派城市对市民的宠溺”。11月29日即将开跑的上海马拉松,徐汇滨江还是该赛事的终点区域。

笔者相信,类似徐汇滨江即西岸这样的上海新发展空间,必能成为其作为著名旅游中心城市的主要载体。因为,她比巴黎、伦敦、东京的那些滨江岸线更有亲和力。事实上亚洲主要国家中心城市的大型旅行社,也都把西岸选择为目的地。

创新是城市治理新需求

总书记在11月12日的浦东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五大战略性的论断和指导意见。其中第五项的核心表述是——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他强调: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而笔者发现,创新已是城市治理最新需求。

徐汇区大数据中心主任宋开成就告知笔者:三十年来,浦东“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见证着一个个的“东方奇迹”。徐汇区作为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上海“一网统管”先行区,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浦东重要讲话精神,将始终站在深化改革和创新城市治理的最前线,牢牢地把握以人为本、整体政府、智慧治理的核心要义,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项“牛鼻子”工作,率先迈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

徐汇区的“数字化转型”,具体而言就是依托区行政服务中心、区城市运行中心和区大数据中心“三位一体”格局,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率先提出“打响‘一网通办’服务品牌、做优‘一窗办成’服务体验”的目标思路;并且通过理念转变、空间重塑、职能再造和技术赋能,构建“指尖上、家门口、一体化”的工作体系,实现“进一网、能通办,来一窗、能办成”,同时首创规模化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需要说明的是:群众谋求“一网通办”,不仅仅体现在户口办理、求医助学、出入境证明等生活内容上,还体现在发展政策落实上。

如上海城市经济和长三角区域的整体进步,因进博会效应得到了积极准确的反映。而在第三届进博会期间,《第一财经日报》有篇主题报道《中国市场份额翻倍、进博会“永不落幕”助力贸易升级》指出:十月底,中国进出口银行就在上海推出了第三届进博会的专项金融服务方案即“进博融2020”,设立了高达3500亿元的支持进口专项额度,其中配置1800亿元额度支持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那么,如何使用这些支持进口的专项额度呢?即有明显需求的企业如何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进博融2020”对接呢?徐汇区域内的进口贸易商户大多数是《第一财经日报》的订户,他们也积极地参与了第三届进博会,但作为资深读者都明白看到资讯不是去找媒体进行落实,而是依托“一网通办”探路。

这样的积极举措,既促进了上海、长三角区域共同进步,也提升了进博会溢出效应,更积极有效地践行国家战略。所以,城市治理一旦创新成功就能够转为生产力。同时,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城市治理水平决定着营商环境的质量。

创新是卓越教育之根本

习总书记在谈到创新的战略价值时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的幸福安康。因此,必须“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这一高瞻远瞩的论断,不仅将缔造浦东未来三十年的蓝图,而且对于上海乃至全国的创新土壤都将是一个深耕。

创新,离不开基础教育、离不开大学和科研机构、离不开企业实验室。越来越多的上海有识之士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这三者之间的壁垒得以打破,才会形成科创中心城市的整体空间氛围、研发人才高地和自主知识产权战略突破口。习总书记发表浦东重要讲话第三天,恰逢西学东渐第一校的徐汇中学举办建校一百七十周年庆典。徐汇中学从立校之初就强调科教救国,后来演变为科教兴国。学校还走出了以八位院士为代表的高端科学家校友群体,著名爱国教育家、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先生也是其杰出校友并担任过多年校长;创新则是其教育基因。

在调研中,正高级特级教师、徐汇中学校长曾宪一告知笔者:他心中一直有一个追求卓越教育的梦想。“卓越”可以用八个字来诠释,那就是“卓而独特、越而胜己”,强调的是形成独特优势、不断超越自我;而未来三十年的上海城市发展动力,太需要具备这样的品质了。卓越,体现在基础教育上,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维,不扼杀学生探索的欲望、发现的能力、学习的兴趣和研究的积极性,当然还要脚踏实地、求实奋进,造就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华。

关于习总书记的浦东重要讲话精神,曾宪一认为:2035年和2050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两个重要时间表;而目前十五岁左右、对科学世界求知欲旺盛的中国少年,能否在十五年、三十年后成为社会栋梁,和其是否拥有可持续的创新素养密切相关。因此,曾宪一通过和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机构的战略合作,在徐汇中学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多学科创新实验室;并涉及应对未来产业赋能的交通、能源、生命、海洋、航天等多个探索型课题。曾宪一希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实验室之间,能够实现无缝对接。

在徐汇中学一百七十周年庆典上,徐汇区区长方世忠说:“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他并且认为,“教育与城市最好的关系是同频共振、相互成就、相互赋能。而徐汇中学和徐汇这个中心城区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徐汇中学见证了徐汇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汇、海派文化勃兴的历程,传承了徐汇人文、开放、创新、包容的文明基因,并且源源不断地为徐汇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注入澎湃动力。”其中,创新应是第一动力。

方世忠还称:“教育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以教育发展赋能城区发展,以教育开放推动城区开放,以教育国际化引领城区国际化,切实将教育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区的功能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所以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和未来的生产力。(王泠一)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