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A股共发起421起国企并购重组计划
证券日报证事听公众号| 2020-09-03 10:49:07

 构建我国经济新发展格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小编注意到,9月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强调的三个“有利于”,排在首位的便是“加快推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

    对此,以资源配置为“主业”的资本市场自然当仁不让。今日,小编分别从A股市场进出口把关、国企借资本市场改革增效、以及监管资源调配引导上市公司提质等角度,聚焦资本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

    优化:

    年内IPO规模创十年新高,15家公司“强制退”

    去年以来,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资本市场进行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其中,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本轮改革的龙头,与此同时,信披、退市等制度也进行了配套修订,资本市场入口和出口的把关进一步得到优化。

    小编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9月2日,年内234家企业IPO募资3087.86亿元,同比增136.9%,为近十年新高(2011年以来)。其中,注册制下119家企业IPO募资1930.64亿元,占比62.52%。与此同时,年内已有28家企业退市,包括15家强制退和13家重组退。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始终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之中,目前亦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历次改革的鲜明特点。一方面是致力于提升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体系,另一方面是市场化导向,减少不必要的监管约束,提升市场主体运作自主性和便利性。如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中,IPO、再融资和并购重组从原先的审核制转变为注册制,并建立了以信披为核心的审核体系,真正交给市场选择。

    从入口端来看,随着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的实施,今年以来的IPO规模显著提升。小编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9月2日,年内234家企业登陆A股,同比增长98.31%,合计首发募资3087.86亿元,同比增长136.9%。其中,注册制下119家企业(包括21家创业板注册制企业)实现IPO,占比50.85%,合计首发募资1930.64亿元,占比62.52%。

    由于科创板和创业板服务科创、创新企业的定位,年内IPO企业的科技和创新含量也更高。从行业(申万一级)来看,今年以来,电子、医药生物两个行业IPO募资额较高,分别为826.42亿元和395.06亿元,合计1221.49亿元,占比39.56%,接近四成。

    从出口端来看,随着严监管和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今年以来,退市企业数量再创新高。据小编梳理,截至9月2日,年内有15家企业被强制退市,其中9家为面值退市,5家为财务退市,1家规范类退市。另外,截至7月底,年内有13家公司通过出清式重组完成退市,年内退市公司数量也创下历史新高。

    安信证券策略分析师夏凡捷预计,随着注册制的深入推进和退市制度改革过渡期的结束,退市制度改革将成为后续改革的重点,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谈及如何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李湛认为,主要还是应从制度的完善方面来考虑。从退市制度来看,首要任务需要完善其配套措施,如对于已经退市的上市公司,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使投资者可以在股权市场实现流通和市场化转化,加速退市资源出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外,证券市场强调信息披露,也强调市场中介的主体责任。对于新股发行中的违规问题应更加严惩,完善信披制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

    增效:

    年内A股共发起421起国企并购重组计划

    对于国企改革而言,资本市场无疑是提高改革效率的重要平台。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获得通过,不仅国资国企改革将迎来新发展局面,预计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也有望迎来新突破。从过往国企改革的推进情况来看,资本市场自然大有可为。

    仅从今年情况来看,小编据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1日,剔除交易失败案例,A股市场共发起421起国企并购重组计划。其中,106起已完成,315其正在进行中;从具体的企业性质上看,94起涉及央企国资控股公司、190起涉及省属国资控股公司、129起涉及地市国资控股公司、8起涉及其他国有公司。若从同期全市场情况来看,包括上述上市国企在内的并购重组计划共1397起,占比约为30.14%。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表示,国有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来推进并购重组,一方面可以利用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机制合理确定并购重组价格,最大化避免由于高价买入或低价卖出资产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另一方面,以资本市场作为并购重组平台,可以提高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透明度,既可以杜绝暗箱操作,也可以加快并购重组进程,降低并购重组的不确定性。

    从年内上市国企推进并购重组的行业类别上看,制造业占比近半。具体来看,按新证监会行业分类,183起归属于制造业,从其制造业细分行业上看,26起涉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3起涉及专用设备制造业,22起涉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起涉及医药制造业等。除此之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并购重组数量亦相对较多。

    华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表示,国有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和推进并购重组来有效发挥产业主导作用,无疑承担了促进科技引领实业、助力产业升级发展、推动经济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任。

    庞溟认为,国有企业借力资本市场推进并购重组,有望促进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从而进一步提高风险应对能力,从容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有望充分发挥资金、规模、人才、政策、资源、行业产业影响力等优势,充分实现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同时转变适应和偏向传统产业、基础产业的观念思路、体制机制、公司治理、商业模式、发展方式,进而推动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

    规则先行:

    分类监管促提质同时启动预警机制

    在资本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过程中,监管通过规则先行进行引导,无疑是路径更短、效率更高的做法。

    2019年以来,证监会多次提出,要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监管首要目标,这其中关键是要做好持续监管、精准监管和分类监管。今年以来,沪深交易所动作不断,持续推进上市公司分类监管。

    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表示,推进分类监管,实施精准监管和应用更多科技手段进行监管,这是提高监管资源配置效率的手段之一,其核心目的是促进和提升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营造资本市场良好的生态体系。

    8月30日,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风险分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按照上市公司风险严重程度和受监管关注程度不同,将上市公司从高到低依次分为高风险类、次高风险类、关注类、正常类四个等级,并明确对不同类别公司实施差异化监管安排,优化监管资源分配,提升监管工作的精准性。

    《办法》明确对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对高风险类及次高风险类上市公司重点配置监管资源,对其信息披露、并购重组、再融资等事项予以重点关注。规定高风险类公司信息披露考评不得为A、取消信息披露直通车资格、年度报告双重审查、公开年度报告问询函及回复等,引导上市公司聚焦主业、诚信经营、规范运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类监管有利于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有利于支持合规经营的上市公司做优做强。监管层通过分类监管,对高风险企业保持聚焦,实现持续性监管。

    早在今年1月3日,上交所发布了《上市公司创建信息披露示范公司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在分类监管上,拟加大对创建信披示范公司的监管服务力度。

    例如,支持创建信披示范公司依法以简便快捷方式发行债券融资,上交所将在所承担的审核、发行等相关职责范围内给予支持。在创建信披示范公司进行再融资、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时,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依规向有权机关出具支持性文件,通报公司创建信披示范的情况。

    盘和林认为,对上市公司分类监管是主动监管的一种手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层面和监管层面双管齐下的监管体系。市场层面要发挥律师、投资人、举报人、注册会计师的主观能动性,奖励问题发现者;监管层面要扩大监管覆盖,对有风险苗头的企业提前预警,上市公司风险分类就是一种直观简便的预警机制。(杜哈哈)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