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观热点:晨读|探考上海成陆古冈身
新民晚报| 2023-03-26 06:50:49


(资料图片)

金山古冈身,是上海文明发展之路的原点,是上海文明之根基。

仲春时节,莺飞草长。驱车远郊金山漕泾沙积村考察古冈身遗迹。冈身,知者不多,在6500年前,它是上海可考证的最早海岸线。鲸鲨出没的古杭州湾,经长年累月的波浪涌动、惊涛拍岸,渐渐地由死亡的海生贝类生物壳体夹杂泥沙积聚而成沙脊带,因地势相对高爽,俗谓之“冈身”。在奉贤、闵行、嘉定等地均有遗存。

日前,上海博物馆来此进行考古发掘,并作了回填,大致了解地下的风貌。在离地面50厘米左右处,发现了厚达一米的灰白冈身,其断断续续延伸,如长龙一般。经C14同位素测定,冈身形成时间距今6400年左右。这是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海陆变迁的地质“样本”,也见证了上海地区沧海变桑田的历史。

沙积村正面临动迁,“冈身”则默默地藏身于广阔的田野里,远望高台上有幢孤零零的二层住宅。在碧绿的草旁,青翠的树边,清澈的河畔,随处可见裸露的灰白色并不坚硬的沙石结晶块,上面零星地点缀着雪白的小贝壳。文保员孙水军介绍道:“这种白沙本地人叫鸭污沙。20多年前,当地建材奇缺,村民便因地制宜,将‘沙冈’中绝大部分冈身挖去造房子,数千年形成的沙冈瞬间几乎被挖尽。这段冈身得以保存,是高宅主人李小妹阿婆抗争的结果,否则这一承载上海历史的无价之宝将毁灭殆尽。”“金山古文化遗址保护点冈身遗址”碑立于宅旁。

古冈身成陆之后,此地逐渐成为气候温润、物产富饶之地,为先民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条件。据南宋绍熙《云间志》记载:“古冈身在县东七十里,凡三所。南属于海,北抵松江,长一百里,入土数尺,皆螺蚌壳,世传海中涌三浪而成。其地高阜,宜种艺菽麦。”这段记载可见冈身的形成及先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如同行文友顾宏伟所说,冈身形成,潮汐被阻挡,积沙成陆。6000年前,冒险的先民从四面八方迁徙于此,“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安营扎寨,披荆斩棘,山居舟行,制陶种稻,先民从低丘高墩之上走向平原地带,开启新的文明之旅。

古冈身客观上起到了阻挡强潮入侵,承纳江海泥沙沉积的作用,加速成陆的进程,也演绎了自然力量的雄伟神奇。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认为“冈身在吴松江故道……以南并列着三条,第一条相当于马桥、邬桥、胡桥、漕泾一线,第三条相当于诸翟、新市、柘林一线,宽度一般不过二公里,狭处仅一公里半,南端近海处扩展至四公里左右。”

俗称“大石头”的查山离冈身近在咫尺,我顺便前往考察。据县志记载,古代这里的生态良好,时有老虎出入,文化底蕴深厚。查山不高,山体岩石坚硬,从地貌上看为火山岩残丘。现为军营,官兵在此植树造林,栽花种竹,使查山绿水环绕,竹径通幽。1972年开山取石时,发现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穿孔石斧,经考古发现查山竟是一处马家浜文化遗址,后定为上海文保单位。我在金山博物馆观看查山出土的陶器文物,应是马家浜晚期的釜口沿夹砂红陶,距今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查山之东麓曾有仁寿寺,匾额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题,今已荡然无存。

金山古冈身遗迹告诉人们,金山是上海地区最早成陆、最早有先民生息的地区之一。古冈身,作为上海文明发展之路的原点,它让茫茫大海、湖泊沼泽变身为先民生活的新大陆,先民用智慧辛劳向大自然讨生活,顽强生存,还孕育出璀璨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以及马桥文化,是上海文明之根基。今天人们要做的是保护古冈身,守住上海的文化宝藏。(钱汉东)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