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甘肃广电总台《今日聚焦》播发新闻《戈壁上的绿色“铜”话》,报道金川集团坚持科技创新,推动铜产业从传统冶炼到绿色智造的工业转型实践。以下为全文——
【资料图】
让火法冶炼“脱胎换骨”,从规模高效到绿色精准。
把资源“吃干榨净”,要在创新上下功夫,解决关键工艺、核心技术难题,才能走出一条工业转型之路。在镍都金昌,相较镍钴资源的高效利用,如何让铜发光发彩,做大做强铜产业,成了金川集团向新求质的关键路径。多年的创新实践,从传统冶炼到绿色智造,金川铜有了怎样的“生命力”,我们去听戈壁上的绿色“铜”话。
如何让矿石变身精铜,这要经过采选、冶炼、精深加工等多个环节。其中,冶炼环节的重头戏,就是火法冶炼和湿法冶炼。火法冶炼,简单来说就是铜精矿经过高温熔炉的过程。过去,传统冶炼只能让炉子一锅一锅地熔炼,效率低,只能间断生产。今年2月,金川铜冶炼工艺技术提升项目投产运行,一举实现了连续生产、连续出炉,效率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运用了一项叫做三连炉的新工艺。
“三连炉”工艺关键在“连”,就是让炉窑之间由一段溜槽连接,保证三个炉子同时运转,保持溜槽24小时畅通无阻。说起来简单,可怎么让三个炉子实现“动态平衡”呢?
喻勇是冶炼一线“老兵”,面对新工艺的许多未知,他起初也“摸着石头过河”,心里没底。
创新不是凭空遐想,也不能被老经验困住。为了打通堵点、难点,喻勇和团队倾注精力,在炉前蹲守120小时,记录了300组温度数据,来降低侧吹炉过吹概率;为了解决虹吸口跑渣,经过反复试验,建立了虹吸口高度与铜面液位的动态匹配。一道道难题的突破,保障了新工艺稳定运行。
炼最好的铜,凭的是匠心精神,拼的是创新勇气。去年11月,技改团队仅用了13天,就打通“三连炉”工艺流程,让金川铜冶炼工艺技术提升项目成功产出首批阳极板,创下行业之最。目前,以“三连炉”工艺为核心的火法冶炼系统,自投产以来运行稳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从间断生产到连续生产,这背后是质的跃升。“三连炉”炼铜技术的成功应用,把传统分段冶炼整合为一条流畅的生产线。流程短了、能耗低了,实现了炼铜的绿色低碳。
科技创新是金川集团的传家宝。今年2月,金川铜冶炼工艺技术提升项目和40万吨/年智能铜电解项目陆续投产,这两大项目中,火法冶炼都用上了“三连炉”新工艺。同时,金川铜也在湿法冶炼上下足了功夫。
中控室里,屏幕上的各项数值不时变动,操作员紧盯电流指标,和现场工人核对一致后,才能启动生产。
在冶炼环节中,火法熔炼生产的铜板,尽管含铜量都在99.5%以上,但还不能满足精深加工的要求,这就需要湿法冶炼——在电解液中二次精炼去除杂质,才能最终产出含铜量99.99%以上的高纯度阴极铜。
任智顺,金川永昌铜业副总工程师。从最初的5万吨到如今百万吨的产能,他见证了金川铜产业的崛起。今年2月,智能铜电解项目投产,采用了先进的不锈钢永久阴极电解工艺,其中用到了省内“三企一校”自主研发的不锈钢阴极板。工艺先进,技术一流,但在实际运行中,怎么把产能提上去,质量靠得住,成了他和团队攻关的重点方向。
电解电流密度提升,也就意味着产能提升。按照行业标准,国内电解铜控制的电流密度不超过340安培/平方米(A/m)。任智顺和团队经过反复论证,在项目起步设计的320(A/m)基础上,一点一点往上提升,正当大家信心满满的时候,发生了状况。
350的电流密度,成了攻关的“拦路虎”。由于产品外观结粒较多,就像长了痘痘一样,影响产品整体质量。而对于电解行业来说,质量不好就是天大的事。任智顺和团队不得不暂停下来,寻找症结。
解决了循环量的问题,电流密度过了350这一关。然而,创新并未止步,团队不断研判,把电流密度升到了目前的368。运行半年多来,各项技术指标稳定,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从320到360,这一数量级的变化,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
优化工艺、创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在金川集团永昌铜业精炼分厂,近千余台电解槽面整齐排列,蓝色的电解液在槽内缓缓流动,平均每日生产阴极铜板8960片左右。得益于工艺的优化提升,这里迸发的创新力,熔铸了金川铜的硬实力。
把规模高效的火法冶炼和绿色精准的湿法冶炼,用智能化设备串联起来,形成了协同互补、优势叠加的先进冶炼模式,这不仅确保了主导产品阴极铜的稳定供应,更是资源“吃干榨尽”的生动缩影,也重塑了世界一流有色金属企业的技术底蕴与责任担当。
铜产业是金川集团四大产业链之一。作为产业链的“链主”,金川集团凭借其独特的资源禀赋、持续的技术创新,构建了从原材料生产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完整闭环,实现从“铜精矿—阳极板—阴极铜—铜深加工”的全流程联动。这条链,链出了金光闪闪的“金川铜”,更是链就了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的行业典范。
从戈壁滩上的工业长子,到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先锋,金川铜的转型之路,是传统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金川向新求质的实践印证,只有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传统产业才能冲破重围,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闪耀“金色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