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甜酒、去研学……南宁三中的生物课教出新花样
广西云-广西日报| 2025-08-29 16:59:05

南宁市第三中学的实验楼走廊间,弥漫着微微的甜酒与面点的香气……这并非一场美食活动,而是一堂别开生面的生物课。

“生物学是一门探索生命奥秘的自然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但如何让这门课从必修到热爱,是困扰在老师们心头的难题。”该校生物学教研组长黄小斌告诉记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历经12年,黄小斌和广西教育研究院中学生物教研员韦珺带领教研团队探索“四位一体”学科育人课程体系,通过融合建模课堂教学、创新实验课程、研学实践课程和职业生涯课程,让生物学教学不仅走进真实世界,更在实践中活起来。

把课堂搬进真实世界

“生物课不仅关乎升学,还藏着生活的秘密,动手实验才能探究其奥秘。”这是许多参与教学实践的生物教师的共同体会。

但一个现实问题始终摆在面前:为什么有的学生缺乏上生物课的兴趣?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南宁市第三中学供图)

“这门基础学科蕴含生命万象,知识体系广博、内容详实。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单向的知识传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抽象和枯燥,难以持续激发其探索生物科学的内在兴趣。”韦珺从多年教学经验中总结出关键症结。

怎么破解这一困境?教研团队将目光投向“模型构建法”。

当前的生物学教学改革中,模型构建训练正逐渐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韦珺认为,该方法通过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可操作的模型,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提升整合与构建知识的能力,是与新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理念高度契合的教学策略。

于是,南宁三中的探索从一堂“建模课堂”出发了。

老师们选择离学校本部近在咫尺的南湖公园作为“建模”对象,通过公园航拍视频,引发学生共鸣,引导大家画出“光能→生态系统→热能散失”的朴素模型,进而引申出“能量流动不分营养级”的前概念。

以家乡真实情境为载体、“一境到底”的教学设计,让抽象知识扎根实际生活。“南湖的一草一木都在身边,建模就像在解家门口的难题。”学生刘宏南在作业中写道。

课程并未止步于此。基于课堂建模,学生还为南湖公园撰写了《鱼类投放建议报告》,提出“控制第五营养级生物数量以减少能量损耗”等具体方案,完成了从模型建构到实践应用的跨越。

“建模教会学生的不只是画图,更是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以生物学的眼光看待世界。”黄小斌的教育感悟道出建模教学的育人价值。

让知识在实践中活起来

建模课堂,是“四位一体”学科育人课程体系的其中一部分。这所中学的生物学课堂也从不是静态的。

就比如,团队教师韦嫦春的实验课总带着烟火气。高一学习“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时,她让学生周末在家用酵母菌制作面点。

“学生通过体验后会思考,为何面团静置一段时间膨胀、表面湿润且有酒香味?”韦嫦春认为,这是一场带着生活气息的科研体验,结合实践才能得出更为直观的知识。

学生观察面团发酵,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原理。(南宁市第三中学供图)

高三上学期,韦嫦春又指导生物学兴趣小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调研消费者口味偏好,开发面点和甜酒饮品,在校园美食活动中售卖。从制订计划、撰写报告到交流分享,以“三层进阶”创新实验课程实现科学探究素养的全面发展。

研学旅行,则是老师们带着学生用脚步丈量生命的课堂。

在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里,团队教师封志勤带着学生,用笔描绘红树形态、记录红树林群落动物种类,参与红树植物育苗实验,感受红树林在维护滨海生态平衡中的关键作用。

南宁市第三中学师生在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南宁市第三中学供图)

“教研团队设计并实施研学旅行课程,让学生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将生物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意识。”封志勤说。

劳梅娟等教师组织的职业体验里,还有着意想不到的碰撞。

“这和细胞膜流动性有关吗?”在中医院的见习教室里,当医师解释“艾草挥发油穿透皮肤”的原理时,闻着艾草的清香,高二学生刘鑫玲突然举手提问。

“基因漂移是否会破坏野生种群?”在农科院的试验田里,对于杂交水稻育苗,也有学生向着农科专家大胆追问。

这些追问被劳梅娟称为“职业体验的溢出效应”。多年来,教研团队积极探索“学科—职业”融合课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推动职业生涯教育与生物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索热情。

更深远的变革正在发生

教学改革应当指向育人方式的变革。对于老师们来说,教育也不仅是知识的简单搬运。

学生在医生指导下体验艾灸。(南宁市第三中学供图)

“聚焦学科实践,探寻生命本质,教会学生用生物学知识思考与探索自然、社会,在知行交互中发展核心素养,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值得所有学科借鉴。”该校“四位一体”生物学科育人课程,曾经得到这样的评价,并展现出广泛的辐射效应:依托国家级新课程示范校平台,通过各级主题教研活动向全国推广经验,足迹范围包含5省(市、自治区),并覆盖广西14个设区市。

如今,这一理念正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开启新的探索。

今年年初,南宁市2025年高中生物学“品质教研 深耕课堂”主题教研活动在南宁市第三中学五象校区举办,由黄小斌领衔的教研团队成员进行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生物学科建模课堂教学和学科实践育人的教学成果展示。

“活动呈现的AI赋能课堂,实现了教学手段的智能化升级,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参与活动的南宁市第十中学刘永星老师深有感触。

近期,作为教研组长的黄小斌参加了“国培计划”数字技术应用指导能力提升培训项目,走进北京多所人工智能应用样板学校。这几个月以来,教研团队也在探索开展基于数智化的区域循证教研,希望通过区域辐射引领,继续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转变。

面向未来,韦珺也认为应持续丰富“四位一体”内涵,探索更多跨学科融合点和社会实践机会,探索利用数智化平台和工具辅助课程资源生成、教学与作业设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场景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助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希望能让技术助力人的成长,让创新服务于教育初心,为他们培养探索世界、走向未来的能力。”采访中,老师们如是说。

《广西日报》版面截图。

财经
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