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大剧目”,带动创作水平提升
中国文化报| 2021-01-20 15:13:08

“藤缠树,树缠藤,山歌岁岁牵红绳;天若有情天亦老,不老壮家唱歌人……”元旦之夜,2021新年戏曲晚会在央视一套播出。晚会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广西戏剧院创排的彩调剧《新刘三姐》作为压轴戏亮相,其中的经典曲调和现代山歌惊艳荧屏。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甘霖表示,近两年来,广西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提出打造彰显桂风壮韵精品力作的目标,通过抓创作、抓演出、抓改革,着力推动出精品、出品牌、出人才,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艺术繁荣发展之路,全区艺术工作取得新突破、呈现新气象。

2020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绘出了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其中深入实施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和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打响广西文化品牌,被列为“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

打造“三大剧目”,带动创作水平提升

“刘三姐”是广西一张亮丽的名片,承载着壮乡人民的传统精神。彩调剧《新刘三姐》的创排是广西推动刘三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艺术探索和实践。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说:“用山歌的体裁、山歌的演唱、山歌的传续,在舞台上实现传承,让观众能够从剧目中看到家乡的变化。”

彩调剧《新刘三姐》以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曲调和新农村社会风貌的全新诠释,呈现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崭新面貌。该剧目于2019年9月在广西南宁首演,颇受好评,被列为2019年全国现实主题舞台艺术重点项目、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

在经过长达一年的修改提升后,2020年10月,彩调剧《新刘三姐》亮相上海,参加“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展演,社会反响强烈。“无论是老戏新演,还是老戏新排,经典作品的曲艺精神和文学价值,可以为任何剧种的创作带来强大动力。”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

彩调剧《新刘三姐》是广西致敬艺术经典的一个缩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严霜表示,近两年,广西集中打造了“三大剧目”——脱贫攻坚题材、红色题材和彰显民族气质的舞台艺术精品题材,带动全区舞台艺术创作整体水平提升。

脱贫攻坚题材的民族歌舞剧《扶贫路上》、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入选全国专题展演;红色题材的《血色湘江》采取全剧版和音乐会版两种形式,2019年9月首演以来,已在区内外演出达29场次;彩调剧《新刘三姐》用新的主题、新的语境、新的人物、新的演绎向经典致敬。此外,广西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文化,创排了壮剧《牵云崖》、舞剧《花界人间》、舞蹈诗《侗》等优秀作品。其中,广西戏剧院演员哈丹凭借《牵云崖》荣获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020年,广西共有8部(件)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是全国新创大型剧目入选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依托“三个平台”,让精品剧目走向群众

湘江东去且别离,留得信仰在人间。2020年11月10日,广西演艺集团原创歌剧《血色湘江》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缅怀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万千英烈。

2020年11月16日至19日,广西戏剧院组派壮剧、桂剧、彩调剧、京剧演出队伍赴崇左、钦州、北海、防城港、梧州、贺州、玉林等地开展文艺精品下基层惠民演出活动。本次演出汇集壮剧《邕州阿姆》、桂剧《花桥荣记》、彩调剧《村里来了个冒失鬼》、京剧《红色经典》4个精品剧目,共演出7场。现场气氛活跃,精彩的表演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演出是舞台艺术精品实现社会功能的途径,是艺术惠民的形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刘国建表示,近两年,广西依托“国字号”演出平台、搭建展演交流平台、打造线上和线下互动平台,着力提升院团演出实力、剧目供给能力,提升广西文艺影响力。

2020年10月17日至11月13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广西优秀舞台艺术剧目进京展演活动在国家大剧院、二七剧场等上演5部作品,包括民族歌剧《扶贫路上》、彩调剧《新刘三姐》、歌剧音乐剧《血色湘江》和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第一书记》。近年来,通过积极承担国家重要演出任务,组织文艺团队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新年戏曲晚会、2019北京世园会闭幕式等重要活动,广西戏剧院、广西演艺集团、柳州艺术剧院等文艺院团的整体演出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通过承办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等全国性艺术活动,广西艺术活动运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在交流方面,广西连续3年组织新创优秀剧目进京展演。同时,在各省区市的支持下,广西通过巡演交流等方式,积极组织剧目到上海、湖北武汉、江苏昆山等地演出。在“秀甲天下壮美广西”文化旅游整体品牌形象宣传推广中,将广西文艺精品作为重要的展示内容。2020年,广西分别在北京、广东、湖北等近20个省区市开展主题宣传推广,线上、线下活动达100多场次,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充分展示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果。

与此同时,广西不断创新演出渠道,依托第十五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平台,举办首届中国—东盟文化艺术周活动,国内外共有65个院团、1500多名艺术家参与100多场演出活动,吸引了5万多名观众进入剧场观演,1000多万名观众在线观看直播、参与线上互动。其中,中国—东盟音乐之声板块,采取中外艺术家线上同台演出的方式,受到各方广泛好评。广西积极组织线上展演活动,通过多种媒体平台举办广西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线上展播,用文艺的力量冲破疫情的阻隔。2020年,广西实现了近3000万名观众在线看戏的新突破。

围绕“三个聚焦”,深化文艺院团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乘着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东风,广西各级文艺院团坚持做好文化惠民,肩负起文化传播使命,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入生活深处、走进人民中间、走向世界舞台,推出了一批批优秀艺术作品,通过文艺展演、推介展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广西声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据统计,2016年至2019年,广西国有文艺院团开展驻场演出和下基层惠民演出共计6.3万场次,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均呈逐年增长趋势。

然而,由于受财政经费不足、院团情况复杂、文化市场不成熟,以及演艺、管理和经营人才紧缺等因素影响,广西和全国诸多地区一样,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追求上,仍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2020年6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广西立即组织学习贯彻,强力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工作。目前,广西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已经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即将印发,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广西文艺院团改革一直没有停下脚步。2010年,广西柳州市将原有4个专业文艺院团与文化艺术中心整合,组建广西首家集创作生产、演出、剧场管理、电影放映等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剧院,实行企业化管理。这一改革极大地激发了艺术剧院的活力和创造力。近年来,柳州市艺术剧院搭建了四大文化惠民平台,使市民每天都可以看到文化惠民节目,剧院创作舞台艺术精品剧目走出广西,走进中国国家大剧院,还走出了国门。改革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取得了文化惠民、艺术生产双丰收。

“柳州的经验在于整合院团优势资源、双体制稳健运营、改革扶持有增无减、灵活分配机制引人、育人,创排精品打造明星院团形象,可供借鉴的做法很多。”刘国建表示,接下来,在学习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广西将结合实际,认真梳理柳州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有效措施,努力推动全区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具体措施落地见效。

此外,广西将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与“十四五”规划紧密衔接,谋划在“十四五”期间深入实施艺术精品“登高原攀高峰”工程和文化名家培养工程,打造“广西有戏”品牌,制定优秀剧本扶持计划、“一团一场”建设计划等一批支撑措施,着力破解队伍建设、设施保障、人才培养等制约发展的难题。

“聚焦对标对表,迅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聚焦广西区情,总结推广‘柳州模式’;聚焦难点堵点,着力加强顶层设计。”甘霖表示,下一步,广西将通过“三个聚焦”,推动文艺院团改革走向深入,开创文艺事业发展新局面。

财经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