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变身“名特优” 毕节地标产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餐桌“新宠”
第一财经| 2020-12-18 09:47:33

广州增槎路,汇集着当地各种批发市场、物流园区,其中包括广州最大的果蔬交易市场——江南市场。40万平方米的空间中,一辆辆载满新鲜蔬果的小车在市场里穿梭,其中包括着不少来自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的苹果、大白菜、白萝卜、莲花白等。

搭乘着现代交通网络的便利,在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多的贵州特产走上人们餐桌,其中例如威宁苹果、威宁白萝卜等地标产品更是成为了“抢手货”。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贵州省地理标志研究会会长李发耀认为,地理标志是社会公认的知识产权,在黔货出山的过程中,地标产品以其品牌优势、质量控制优势能在市场上掀起更大的号召力,并以此带动产业的发展。

地标产品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进入12月中旬,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湿冷的空气中,迤那镇中海村村民彭文才裹上厚重的棉衣,走进一片苹果林中,仔细地查看着一株又一株苹果树枝叶,“现在正是冬剪的时候,这些多的密的枝叶都不能要,修剪好了明年树才长得好”。

2015年,威宁县采用“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引入海升集团,在迤那镇、牛棚镇、中水镇、黑石镇建起了8000亩的苹果产业示范园区。

地处云贵高原上的威宁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年均1800多个小时的日照保证了当地苹果的颜色与糖分。“我们一直都有种苹果的习惯,不过原来产量不高”,彭文才说,过去村民们种植的多为传统苹果树,当年种植三年后才能挂果,多是自产自销。

在现代化的苹果基地中,传统的农业生产问题得到了解决。海升集团威宁超越农业有限公司迤那基地负责人侯建文告诉记者,苹果示范园区一方面矮化了苹果树的高度,以保证密集的种植;另一方面对挂果时间进行了升级,实现当年种植当年挂果。“矮化后的苹果树能更好地接收光照,白天太阳光能直接从前一排的苹果树枝头照到后排的苹果树树根。充分的行距还能保障拖拉机进入开展机械化操作,节约人力。”如今,迤那镇的苹果基地每亩地的苹果树数量已经从曾经的50株提升到191株,产量达到3吨左右。

苹果示范园区的建设来自于土地流转。根据海升集团与威宁自治县人民政府签订的协议,每年公司要按每亩地800元的价格返给土地流转户,每隔5年价格递增5%。另外,在土地流转后第三年至第五年,海升集团还需要拿出销售纯利润的5%分给土地流转户,第六年后拿出8%。

彭文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他是果园里的带班,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同时,他入股了30亩地,还能收到2万余元的流转费。去年,彭文才收入5万多元,他给自己买了一台电动车,每天骑车上班,几分钟就能到达苹果基地。

目前,在贵州省种植的70万亩苹果中,威宁县占到50万亩,超过全省种植面积的70%,涉及农户约10.6万户,覆盖贫困户约2.7万户、贫困人口12.7万人。今年9月,在发布的2020年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和果品企业自主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榜单中,威宁苹果第3次跻身榜单,品牌价值达到4.11亿元,成为贵州省唯一一个上榜的果品区域公用品牌。

黔货出山 走进粤港澳“菜篮子”

今年11月17日,以“焕发地标新活力、促进地标新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活力指数发布颁奖盛典在广州举行。毕节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参赛的“威宁蔬菜”一举拿下“年度生态保护奖”和“年度营销创新奖”两大奖项。所有入选优质地理标志的产品都会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售卖。

在广州市民的餐桌上,例如威宁大白菜、威宁白萝卜、威宁莲花白等贵州蔬菜出现的频率不断增高。“这是贵州毕节的白萝卜,原生态的,国家认证地标产品,甜得很”,江南市场档口前,老板正在向客人们推广着威宁白萝卜,“好多买过的都会回头来又拿货,味道是真的好”,趁着装货的空隙,老板回头来对记者说。

与此同时,在毕节市威宁县双龙镇高山村海拔2600米的蔬菜基地里,萝卜、西蓝花、白菜、青菜、莲花白等蔬菜正在土地里孕育着能量等待着丰收。这片40万亩高原冷凉蔬菜基地,承载起为发展现代产业提供样板的使命。

自2019年8月15日起,贵州每天向广州市场输送53吨农产品。贵阳市、毕节市、黔南州、六盘水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保供基地。今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好直供上海等东部对口帮扶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推进更大规模‘黔货出山’”。政府的支持,为黔货出山找到对接现代市场的入口。

在广州,贵州味道已经成为品牌,来自毕节的地标农特产更是“明星产品”。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贵州省地理标志研究会会长李发耀认为,近年来通过各主管部门质量、流通环节的管控,地标产品被公众视为“好货”的一个基础门槛,正在不断发挥着品牌的吸引力、聚集力,毕节通过开展地标产品产业扶贫正在对乌蒙山区产业进行一场重构。

威宁县双龙镇高山蔬菜基地负责人秦天彪告诉记者,目前威宁蔬菜销售区域遍布北上广深、重庆、四川、广西、江苏、甘肃、河南、安徽等地,每周还会有16万斤的蔬菜远销至越南、韩国、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市场以及澳洲、中东市场。不少省外经销商来到基地里谈合作,为蔬菜的品质叫好。今年4月以来,基地已经向广州江南、深圳海吉里、福建虎门富民、香港百佳超市四个市场销售了1750万余吨蔬菜。

乌蒙腹地 土特产变身“名特优”

数据显示,2019年贵州省新增50个地理标志产品,全省地理标志产品增至348个。其中毕节市获地理标志产品56个,在全省地理标志产品工作中排名第2位。

在毕节,不止威宁的苹果、白萝卜,赫章的半夏、金沙的贡茶、织金的头花蓼、大方的皱椒都正在逐渐成为外人了解这片乌蒙腹地的窗口。今年9月,在中国与欧盟签署的《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中,大方漆器、织金竹荪更是被列入双方互任产品名单,在更加便捷地进入对方市场的同时,将获得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

毕节是乌江、珠江发源地,独有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让磅礴大山深处产出山珍瑰宝。千百年来,农耕文明与饮食文化在这片乌蒙大地上繁衍生息,缔造的特产因其稀缺性变身为现代市场中的“名特优”产品。

受到许多收藏家追捧的大方漆器所使用的原料就是当地的漆树林。毕节境内,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于漆树生长,尤其是海拔1500—1800米地段所生产的漆更是上品,只有用这种上乘的大漆制成的漆器,才能在时间的推移中显现出越来越明亮的花纹。

“毕节可以说是贵州的‘农产品大院’,许多当地的农特产品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贵州省地理标志研究会会长李发耀认为,地标产品是在当地特有的人文因素与环境因素下生长起来的标志性产品,“当我们说保护地标产品时,其实保护对象就是土特产”。

毕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近年来,毕节以“寓生态建设于开发扶贫”破题“苦甲天下”的贫困,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逐步形成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模式。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增长到2020年的60%,诞生了例如“核桃之乡”、 “天麻之乡”等一个个因生态而起的“国字号”品牌。2019年,毕节市林业产值达219.6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能量。

财经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