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过8 电视剧《装台》背后的文学力量
陕西日报 | 2020-12-09 11:31:44

11月29日,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陕西作家陈彦同名小说的电视剧《装台》在央视一套播出。连日来,这部还原了西安城普通老百姓的烟火人生、透视出底层劳动者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庄严的现实主义力作,牵动着万千观众的心。12月4日,电视剧《装台》的两组数据出炉:据酷云实时的收视率数据显示,该剧当晚实时收视率突破2%,最终峰值收视率超过2.3700%;据豆瓣的观众评分显示,该剧当晚开出8.4分的好成绩。

6天破2,豆瓣过8,电视剧《装台》的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让我们看到了观众对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渴望和对严肃文学作品本身的认可。《装台》的情节发展中并没有太多的悬念和巨大的矛盾冲突,却凭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家长里短、乡土民情和一众普通劳动者面对生活不屈服不妥协的态度,演出了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演活了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电视剧的成功离不开原著小说过硬的品质。小说《装台》自2015年面世后,被评为“2015中国好书”,获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和“2015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榜首。这样一本深受专家读者喜爱的作品,究竟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呢?12月1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原著作者陈彦,为读者、观众解读电视剧《装台》背后的文学力量。

记者:小说《装台》讲述的是舞台装卸行业这个并不被大众所熟知的行业领域中的小人物的故事,您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写作?

陈彦:我非常熟悉《装台》里这些人物的生活,如果不写出来,我都觉得过意不去。我和文艺团队打交道20多年,也和这些装台人打交道。一场演出需要他们搭建舞台供别人去唱戏,做的都是幕后工作,非常辛苦。我在院团工作时,外出演出当装台工人不够的时候,我也参与过装台和拆台,对这个工作深有体会。我始终觉得一个作家要写他最熟悉的生活,并且是最打动他的那些生活。如果不写出来的话,总感觉心里堵得慌,所以就有了这个作品。

记者:可以说小说《装台》用小人物的命运和奋斗折射出整个社会底层劳动者的一种生活状态和积极的心态。您写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想展示给读者一种怎样的精神内涵和生活真实?

陈彦:严格讲,《装台》就是一首劳动者之歌。我觉得劳动者是美丽的,劳动的身影和姿态都是美丽的。我们的社会鼓励人们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肩膀扛起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过一种寄生的生活。我所接触的这些装台人,就是这样一群人,让我非常感动。这些装台工,他们所作的都是幕后最辛苦的工作,他们创造了如此美丽的舞台、如此美丽的灯光,而当灯光亮起大幕拉开的时候就看不见他们了。他们是普通劳动者的代表。大量的普通劳动者和他们一样,都在为社会的发展做着最为辛苦的幕后工作。这种劳动之美和舞台上呈现出的美是一样的,其中具有一种比较大的隐喻。

记者:根据小说《装台》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已经在央视开播,您觉得这部剧呈现出的整体样貌是否达到您的预期?

陈彦:我认为他们做得很好,无论是改编还是导演都很好,尤其是像张嘉益、闫妮这样一批演员,他们都付出了非常艰辛的劳动。能看到,他们都努力贴近真实,没有用一种虚假的表演或是虚幻的场景来表现这些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整个作品的呈现也很有烟火气。我对他们的二度创作以及三度创作都是满意的。电视剧的改编肯定会有些脱离小说,做一些新的创造,我觉得这也是对的,因为它们是不同的艺术样式。每个人对时代、对生活、对艺术都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理解,他们所付出的创造值得我敬重。

记者: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都对传统戏曲秦腔、风土人情、美食美景等陕西特色文化有大量着墨和展示,许多观众看过电视剧后都说这是一部“陕西文化的宣传片”,您怎么看?

陈彦:我觉得这部剧的编导和演员对于陕西文化的宣传做了很多努力,也做得很好。比如饮食文化、戏曲文化以及整个西安的城市文化,都有比较充分的展示。可以说他们都是带着一种情怀,一种对这个城市和家乡的热爱和眷恋的情怀在完成这部作品。西安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它的历史文化、旅游、饮食以及秦腔文化和其他多元的现代文化,构成了这样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尤其是城市劳动者的这种美丽,更值得我们认真地去书写、去演绎。

记者:小说《装台》已经被搬上荧幕并且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主角》是否也将以电视剧的形式与观众见面?您下一步的创作计划是什么?

陈彦:由张艺谋执导,由小说《主角》改编的电视剧的剧本创作工作已经在进行了,很快就会开拍。小说《主角》的话剧改编工作也已经开始了。届时,观众能够看到《主角》的电视剧和话剧版本。明年,我将推出一部新的长篇小说《喜剧》,力争以更好的作品回馈社会、回馈人民。

财经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