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这意味着用三个五年规划的时间,在今天的年轻一代手中完成这个宏伟目标。建设文化强国,广大电影人肩负使命。因为电影不仅体现了当代文化创造的综合实力,技术与制作工业的最高水平,同时是塑造与传播国家精神的重要方式。近年,我们向着电影强国的目标迈进,取得了许多成绩,但要成为电影强国,至少要抓住两条:一是创作有影响力的电影作品;二是建设有实力的电影企业。
优秀电影是电影强国最关键的力量。缺少有影响力的国产电影作品,就谈不上中国电影的强国地位;即使有市场有观众,也可能成为其他电影的集散地。中央《建议》明确提出: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反映新气象、讴歌新创造,可以理解为,倡导电影创作聚焦现实社会的变革。
关注现实始终是中国电影的创作主流,也是我们的创作传统。2018年12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举行,授予包括谢晋导演在内的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谢晋导演曾经诚恳地说:“我在60岁开始成熟。”成熟,不仅仅是一个年龄概念,更是思想与心智的概念。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电影人谢晋是先行者之一,他的电影创作因为聚焦现实而蓬勃。《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等电影,深刻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深入影响中国观众的心灵。谢晋电影的本质是现实主义精神。他的作品中没有个人哀怨,始终充满爱国精神与民族情怀,也因此赢得观众的喜爱。他曾经6次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5次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以作品证明了现实主义的生命力。
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基于传统,又影响现实。这几年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收获,也是出现了一批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成功之作。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影片“叫好又叫座”,其关键也是表现现实生活,塑造当代英雄。获得第三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主要奖项的影片,也都是以表现现实变革为主要内容。
现实主义不仅是题材规定,更是一种创作精神。所以,我们不仅需要敏感于现实生活,也要更加敏锐于社会变革。某种程度上,敏锐比敏感更重要,因为它不仅需要表现现实生活,更要揭示生活的本质。比如,《我不是药神》直面民生问题,《少年的你》具有揭示现实的力量。
我曾经主持过上海作家协会的工作,有位作家对我说:“现在看完电影,往往记住了演员,记不住人物”。这是善意的提醒。要拍出好电影,我们还需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下功夫,尤其是要在“新人形象”上下功夫。在共和国电影史上,我们创造了许多喜闻乐见的银幕形象,这几年,《战狼》《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夺冠》等电影塑造了一批优秀的当代中国人形象。人物塑造也是电影成功的标志之一,我们同样需要花力气塑造好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或者说,具备这个时代鲜明特征的新型人物。创作可以有范本,但应该拒绝摹本。也许,在所有叙事规则上,我们要让人物形象站得更高一些,站得更加中间一些。我们应该努力创作一批更具有时代意义与典型价值的“新人”形象。让“新人”形象站在银幕的最中间。
建设电影强国,还要率先建设好一批强大的电影企业。电影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的产业,可能有高回报,但也经常会出现投资风险。建设强大的电影企业,在战略上极其重要。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率先崛起一批代表性的电影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影企业,才能担当电影强国的中流砥柱。事实证明:好的电影企业是优质资源的集聚地,是优秀影片的策源地,是防御风险的防洪堤,也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力军。最近,中宣部和财政部共同发起,设立规模500亿人民币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支持文化企业改制重组和并购,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这对于做强做优文化企业,无疑是利好消息。
创作有影响的电影,提升中国电影的全球影响力;建设有实力的电影企业,提高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