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豆瓣号” 粉丝在豆瓣“废话式”评价生态
齐鲁晚报| 2020-11-26 15:50:51

近日,为了能给自己爱豆即将播出的多部新剧打出高分,明星王一博的粉丝群掀起团体“养豆瓣号”活动。粉丝们涌进豆瓣打分平台,注册账户,给新书、文艺片、名著等进行“废话式”评论而养自己的号。这种有组织的“养号”行为,最终目的是对爱豆的作品进行高分“控评”。但是,粉丝们对爱豆自私、狭隘的“爱”,表现出来的是对其他艺术作品缺乏起码的尊重之心,损害的不仅是艺术作品的评价生态,也是对自己爱豆形象的一种伤害。

11月23日,一位图书编辑发了一篇文章,让王一博粉丝离自己的书远一点。这位编辑说,他们刚出版的引进版权的文艺新书《记忆记忆》两天内多出了200条短评,标记记录几乎全是王一博粉圈的号。粉丝们对这部新书的短评毫无营养,不是粘贴复制其他人的评论,就是简单地回复“不错不错”“喜欢喜欢”。这种评论风格出现在一部带有实验性质的翻译小说作品下,气质完全不对路。一部刚引进的文学作品,还未被用心的读者阅读、抒发读后感,其评论区就已经被“污染”。

11月24日,新经典图书账号也对粉丝养号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著名作家雷蒙德·卡佛的名著《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短评中,也涌入了大量零粉丝的注水短评,这些短评或复制粘贴其他高赞短评、书评,或发一些与书关系不大的句子,还有一些废话,比如“感人啦”“加油”等。新经典图书希望粉丝也能尊重他人的作品,尊重其他读者。

在图书编辑们的抵抗下,粉丝群开始转变“废话评论”的攻击方向,那就是名著。有粉丝在明星超话号召大家不要给小众文学评分,“四大名著看过吧,东野圭吾的书看过吧,还有《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啥的,去评论一些看过的书籍”。此后,名著评论区开始跟着遭殃。出现不少“好看”“很赞”的新评。

粉丝为什么要处心积虑“养号”呢?这与豆瓣平台的打分系统有关系。在豆瓣的评分系统里,作品的分数除了打分人数作参考,打分人的兴趣覆盖范围等也作参考。一个个新号上来就给一部作品打五星,会被算法认为是水军刷分,而评分失效。注册时间长、平时频繁收藏作品、关注其他用户、保持活跃度的普通用户的打分才被正常计入作品分数。粉丝“养号”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爱豆作品播出时,以普通用户而非水军的身份给其作品打高分。

在网友和媒体的关注下,王一博不少粉丝迅速对此事进行了澄清,有粉丝说“养号”“从来没有号召恶意一星,大方向一直号召的是给自己看过的喜欢的作品正常好评”,并强调给图书四星评论的是几十个不懂豆瓣生态的散粉,但在私信劝删无关评价时也发现有部分粉丝看过书。24日,豆瓣读书官方也对“养号”提出警告,对异常用户进行处理,并积极清除垃圾数据。

这件事情让大众知道,粉丝可以通过“养号”来给自己爱豆的作品“控评”。虽然这种成群结队的“注水评论式”养号被发现并被平台积极处理了,但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粉丝更加隐秘的“养号”能否被发现、反水军机制能否百分百有效等,都值得探讨。作为对文艺作品进行“质量”测评的平台,豆瓣评分一直是不少人选择文艺作品的参考对象,也在这里展开对艺术作品的深度交流探讨,如果这个平台被“污染”,是很多书影音粉丝的损失。

从很多事情上可以发现,粉丝对爱豆的“爱”有时非常狭隘,他们习惯了圈地自萌,且玩得太嗨,有了一种“我爱豆最大”的虚假兴奋,到了别人的地盘就任意践踏起别人的劳动成果。好的追星应该是跟爱豆一起成长,追爱豆同时自身也得以成熟,而非陷入一种狭窄的思维、行为方式中。爱豆的作品如果不好,非得尴尬地把它“吹”成好的,到时候也很可能被群嘲反噬。(师文静)

财经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