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文对抗衰老 文化交流不只是单向给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11-13 14:40:11

两年前,武汉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一在读的张爱莲认识了刚从英国归来的曾担任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学姐。在学姐的讲述中,张爱莲对于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心生好奇与向往,并如愿成为下一批赴英国的志愿者。经过1个月高强度的教学集训后,张爱莲踏上了前往苏格兰阿伯丁的旅程。

阿伯丁的中文课堂位于阿伯丁大学校内,在满足本校学生对于汉语学习需求的同时,面向全市及周边地区的中文爱好者,为他们提供从初阶到高级的中文学习课程以及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因此,张爱莲的学生年龄、教育背景跨度很大:下至幼儿园儿童,上至退休人员。

“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经历,或许最初有着不同的学习动机,但大部分都是源自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纯粹的喜爱以及对于世界多元文化的探索。这也是很打动我的地方。”张爱莲说。

学习中文对抗衰老

Diane是让张爱莲印象深刻的一个学生,她的中文名叫张笛——名字来源于她很喜欢悠扬悦耳的笛声。花甲之年的张笛是个法国人,如今在苏格兰生活。她年轻时曾是世界游泳冠军,还曾被邀请到中国担任游泳教练,在中国一待就是十几年。由于平时训练工作繁忙,虽然张笛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和语言很感兴趣,但她在中国期间没能有时间好好学习中文。如今,回到苏格兰的张笛主动报了张爱莲的一对一中文教学课程,准备挑战一下这门熟悉又陌生的语言。

“张笛很有想法和个性,兴趣爱好也很多。她喜欢滑翔、开机车,还打趣地跟我说自己学中文除了想了解中国文化,还出于害怕自己得老年痴呆症的缘故。对于一个法国人来说,学习中文是对思维很好的锻炼。”张爱莲说。

让张爱莲惊喜的是,张笛具有非常强的主动学习意识,会直接和老师沟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她会跟我说自己是视觉型的学习者,所以希望我把重点知识做成PPT。直接读汉字对她来说比较困难,所以她会建议我尽量多为她加汉语拼音标注。”张爱莲回忆道。

文化也是语言教学中经常会谈论到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张爱莲和张笛经常探讨某一文化元素在中国、法国和英国的异同,比如英国茶与中国茶的文化渊源以及不同国家的饮茶习惯。“在英国,早上有早餐茶、上午有公休茶、下午有下午茶,甚至就寝前也会喝茶助眠。这和中国人喝茶的习惯不太一样。”张爱莲说。

由于年龄原因,张笛的中文学习进度并不快。但是凭着专注和努力,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她的中文水平已经从汉语水平考试(HSK)三级提升到了四级,可以进行一些常见的中文话题交流和写作。而张爱莲也从张笛的身上学到了终身学习、开放探索的精神,收获了跨越国界的忘年之交。

从挑战到喜欢

另一个让张爱莲印象深刻的学生是一个在苏格兰上小学的12岁女孩,名叫Alba。她的妈妈来自尼日利亚,爸爸来自西班牙。由于家庭背景多元,Alba在学中文前已经掌握了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和尼日利亚的一种民族语言。

“我刚开始并不知道她会这么多种语言,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她的语言天分。她跟我说每门语言都学得很轻松,对语言学习上瘾了,听说中文很难,便想挑战一下。”张爱莲说。

Alba的语言天赋让人惊奇。由于她之前已经掌握了多门外语,在学习中文时,会拿中文与之前学过的语言进行比较,在语言差异中发现中文的独特之处。当张爱莲教她“是”这个字的含义时,Alba会追问老师“是”有没有变体,因为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里,人称不同,“是”的形式也不同。

“她的学习速度是一般小孩的两倍,我通常要用两倍的备课量来给她上课。她还特别喜欢刨根问底,当我教她怎么回答‘你好吗’之后,她会问我‘如果我觉得不好、我累了、我困了’,该怎么说。”张爱莲回忆道。

Alba还有独特的记笔记方式。她把学习的每个汉字或偏旁都设计成自己能记住的图案,比如给飞机的“飞”配上飞机和翅膀的形状,写上基本的对话,还会加上文化的意义。比如,“红”象征着热闹、吉祥,“火”可以辟邪等。

除了中文知识的学习,张爱莲也会教授很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艺术课程,比如中国结、创意手链的制作等。Alba的动手能力很强,基本一遍就能学会。她还很喜欢老师教给她的中国舞,学会之后开心地录制视频,并与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Alba已经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日常中文会话,学习中文也从单纯的挑战心态变得喜欢上这门语言,并对中国充满了好奇。

英式中文与文化交流

对于刚刚接触中文的外国人来说,汉字使他们感到神秘与好奇,但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张爱莲会鼓励学生多写汉字。但受母语影响,学生们还是比较习惯用汉语拼音而不是汉字来做笔记。于是,张爱莲一般会在学生达到中级汉语水平后,再对学生的汉字书写提高要求。

当学生书写汉字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他们写的英式汉语也经常让张爱莲忍俊不禁。比如有的学生会写出“我去商店昨天”这样的典型受到英语思维影响的中文句子。此外,张爱莲发现学生们对于汉字笔画的认知也不太敏感,常常分不清楚“土”和“士”、“人”和“入”,有时候会写出“我有千(十)个朋友”这样的句子。

在张爱莲看来,这其实和文化碰撞与理解的过程很像,摆脱从自身所在文化出发来评价其他文化的思维定式正是达成文化理解的第一步。在10个月的中文教学中,张爱莲感动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好奇与喜爱,同时也感受到了由于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误解,这也让她更加有动力做文化交流的使者。

张爱莲认为,很多当地居民对中国的了解还仅限于北京、熊猫、长城等这些符号,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之前较为传统的印象,缺乏对中国更加细致和多面的认识。而当张爱莲和学生们在语言学习中细致讨论各种文化差异时,大家便可以在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的补充和文化成因的分析中有效地促进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包容。

“文化交流不应当是单向的给予,而应该是不同文化的碰撞和相互了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一些文化误解,促进文化互赏互鉴。”张爱莲说。

(叶倩)

财经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