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广州首映获好评
“诗词电影”成文创“潮牌”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 黄岸/文) 昨日,“首映在广州”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中山纪念堂举行首映礼,部分主创与观众见面。这部粤产电影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州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东方所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是叶嘉莹先生唯一授权的传记电影。据悉,该片将于10月16日正式上映。
更为多元的发展,将让中国纪录片发展大有可为
“归途小住五羊城,破晓来参烈士陵。”叶嘉莹曾在其创作的诗歌《祖国行》中,描绘了自己对广州的感情。而《掬水月在手》作为一部粤产影片,同样是从广州孕育出发。对此,导演陈传兴认为,广州给予纪录片丰富的土壤,更孕育出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这样一个能与全球顶尖影展媲美的亚洲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纪录片专业节展,“这是非常令人佩服的!”
出品人廖美立则表示,以前觉得把诗词、文学拍成电影,是非常小众的事情,但现在文学纪录片也能够登上大银幕与观众见面,只要能够用新的叙事方式面对观影者,每种纪录片都能找到新的形式。更为多元的发展,将让中国纪录片发展大有可为。
商业是手段,文化是目的
在近日由广东省文联指导,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广东省电影家协会等联合主办的大湾区电影观察系列之“诗境人生——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研讨会”上,与会者无不表达了对叶嘉莹的情感与敬意:叶先生历经人生艰辛后的淡然超脱,正是中国传统诗教“温柔敦厚”、中和包容在人格上的体现,印证着诗歌可以化育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电影出品人毛继鸿分享他的心声:商业只是手段,文化才是我的目的。叶先生的诗境人生为当下人提供了安顿身心的一种方式。
针对片中大量的空镜头,四合院、壁画、浮雕、字画等,有专家认为恰到好处,达到人格魅力、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同构。叶先生的吟诵,真的是在用生命来吟诵,把自己的生命和诗融在了一起。配乐与吟诵彼此对应,产生出一种声音上的美学。片子的调性、文理和质地,是中国式的极致的美。
南开大学教授周志强在视频发言中认为:如果不去影院感受这部电影,是无法很好地感受影片流转有韵的节奏、力之境界给我们带来的这种领悟。
那么,这样的诗词电影,该如何激发年轻观众的喜爱?与会者普遍认为,90后、00后,其实对汉服、诗词等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相当多;诗词可以穿越岁月、穿越年代,甚至成为年轻人的“潮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