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教师节里,都会想到韩愈,一是他的《师说》,深入我心;二是他给贾岛做的“推敲”的一锤定音,也深入我心。
历来,推敲是一段文字逸事。其中,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说“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推’字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也自有一幅胸襟气度。‘敲’就显得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朱先生的意思很明了,那就是用“推”字与“敲”字各有意境,但他似乎是要让“推”字来去更显冷寂。
另有观点认为,断定“推”“敲”二字的表达效果,还得服从原诗的特定表达。于是列贾岛的原诗《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接着解说到,因在“推敲”遇韩愈之前,贾岛的身份是和尚,这里的“僧”应该认定为贾岛自己,这首诗就是作者写自己月夜访友而不遇,决定择期再来。既是访友,那门就断然不是和尚自己的寺门。既是朋友的门,自然该敲。另从追求艺术效果这一点来说,“敲”字又有响中寓静之妙,有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这一点是文坛人士的共识。
我不知朱先生是否没有读全诗,不读全诗,即便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意境,却也不该认为贾岛会做鲁莽状的推门。贾岛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像个不顾及周遭环境,仍按平素状态下鲁莽行事的武僧一样吗?其实,即便是武僧,按性格,也是有心细心粗之分的。虽一个推字,却是有蹑手蹑脚的轻推,和咣当一推的推之分的。
再看第二种观点,赞同他最后落在“敲”字上的大分析,但觉分析得还是不够味儿。首先我们如今正常的城市人居关系和古人不同,我并不认为是朋友的门,就该敲门而不是推门,反而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往往才可以“推门而入”。尤其像隐居幽居的人,更是住所只告诉自己最亲密的几个朋友,应也皆是可以“推门而入”的,主人常常也是“门外亦有耳,闻步知友来”。所以,贾岛自己也才会在那里“推”啊“敲”的比划来比划去,犹豫难定,他应该不止一次来过,也不止一次是推门而入,也不止一次在寂静里听到过自己的推门声。只是这次,显然他来得太晚,等不及的朋友早已困倦难耐,闭门高眠,所以他并未能推开这扇门,所以才说“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是推测他访友的实际状况。
单从要表现“静极而动”这个情境的艺术性上来看,应该也是敲胜于推:轻推门,确实也会有一段门打开时“吱呀……”的声音,反照周遭的安静。但这一段声音,第一要有一个延展过程,第二这一段声音在这个延展过程中它是一个保持不变的状态。而敲字,它至少是“当…当…当…”,那么它是将一个不变的延展,做了一个变奏:第一个“当”字的颗粒感,已经将安静点破,接着的是一定时间的停顿,像一个休止符一样,但这个停顿的时间里,并不空。可以想象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有了一个实音,空一下,有了第一个回声,然后再二、再三……
设若占取了同样时间长度的推门声和敲门声,哪一个似乎更能第一时间,将动静的对比点破?将动静对比得更丰富更美妙呢?延展破静的推门声,只打破了一次静;而瞬时短促颗粒感的敲字,却至少打破了三次静。延展的声音像拉开一条毛线的话,颗粒感的声音却像把这段毛线攒成了一个团儿。不能小看颗粒感的声音,它具有一种凝结的力量,破散为聚,便更脆、更响,更显出静,并且还会是惊心的静。人们听到天大喜讯或噩耗时,会发出短促的“啊”表示惊讶,绝对不会发出像推门声一样的延展声音来表示惊讶。表达惊讶,是短促音,那么传递惊讶,也一样。我们从绝对的声音对比尚且如此,何况这一回,贾岛根本没推开这个门,所以这延展的“吱呀”声,逻辑上是没有的。当然,他也没能敲开这个门,但“当…当…当…”的敲门声,逻辑上却应该是存在的。这一回,敲字完胜。但愿我这番说辞,能合贾岛与韩愈的心意。
不过,想来贾岛推来敲去的苦吟不容易,我亦假想着朋友未眠,贾岛能推门而入的话,也许有别一番安静的情状。于是,冒昧代拟成另一首,给自己脑海里延伸的思绪,找了一个宿处;也给贾岛一吟双泪流的“推”字,放一个相宜的意境: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花摇来迎我
友未动禅身
自往轩前坐
随香走寂烟
“僧敲月下门”,是一个人的寂静;“僧推月下门”,是两个人的寂静。这样,便各有各的寂,各有各的静。推来敲去,也便值得推来敲去了。
千黛:
诗人画家千黛家学渊源,幼承庭训。其父为著名国画家王广才,母亲为乐队指挥兼作曲家。千黛自幼习染诗书画艺,对色彩与韵律,翰墨与书写,哲思与妙悟时有会心。就读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师承硕学,醉心传统文化,日修夜读,手不释卷。北大师友评点其诗文博雅而醇厚,严缜而灵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北京大学教授程郁缀先生说:“千黛的诗作源于勤奋和真诚的爱。闻一多先生曾说诗人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千黛诗作的'自然吟唱',也具有浓浓的爱,发自她内心深处。辛弃疾词深山闻鹧鸪,千黛问鹧鸪,细腻情感自然流畅,引人深思。”
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先生称其“将诗文的修养运用到了绘画中,有独特'迁想妙得'的雅致与天趣。”
千黛崇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她在锤炼诗画表现形式时感悟到,艺道至简,诗画的极至,均显“通和”“通美”之相:色彩即旋律,旋律亦着色;诗之书写挥洒、画之气韵风行与内心的律动三位一体,理一分殊。
多种诗文画作见于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大众日报》、《中国文化报》、《诗刊》、香港《文汇报》、《大公报》、《中国科技报》、《中国妇女报》、《紫荆》、《三月风》、《芳草地》、《公益慈善》、中新网、腾讯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大公网等媒体;澳门日报曾连载中篇小说《你还要什么》;出版长篇小说《倾城之蝶》;策划、编著有《历代诗歌爱情佳句辞典》、《史记注译》、《最后的战争》、画集《天地大美》、个人诗集《问鹧鸪》等。
2011.8参与组织统战部首届“和美西藏全国美术大赛”。
2012.4首次采风法意瑞,收获系列游记。
2013.6陪同齐辛民、王广才、刘曦林青海采风,完成《三个两百二十四岁的人》一文,后发表于《大公报》等各媒体。
2014.10澳洲采风,收获系列诗歌。
2015.4山东采风,收获系列诗歌。
2015.8德法奥捷采风,收获系列诗歌。
2016.6参加齐辛民、王广才、刘曦林等十画家“情系东天山”哈密采风展览,主持该画展之学术研讨会。
2017.5.19《倾城之蝶》《问鹧鸪》两书入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2017.6.11-6.18于北京举办《千心黛韵》个人诗画展。
2017.7.28游历美国中西部,收获系列诗歌。
2017.9.2参与山东省美术馆主办的《仨老头——齐辛民、王广才、刘曦林汇报展》。
2017.10.18《问鹧鸪》《天地大美》两书入藏山东省图书馆。
2017.12.28《五福临门》、《绿憩》两幅画作,中华慈善总会收藏。
2018.2.28《倾城之蝶》《问鹧鸪》两书入藏清华大学图书馆。
2018.3.15应邀组织并参加“仁美冰魂冬奥雪韵”庆祝轮椅冰壶夺冠书画主题活动。
2018.4.11《倾城之蝶》《问鹧鸪》两书入藏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2018.4.28随同刘曦林先生等参加荣宝斋画院和北京画馆组织的赴江西三清山、婺源采风,写生诗画作品见于《中国文化报》等多家媒体。
2018.8.14青海写生,收获系列诗画。
2018.10.15意大利采风,收获系列诗画。
2018.11.26《倾城之蝶》《问鹧鸪》两书入藏广州图书馆。
2018.12.16应邀参加太庙“仁美书画展”。
2018.12.17柬埔寨采风,收获系列诗画。
2018.12.28浙江采风,访西泠印社,收获系列诗画。
2019.1.11巴厘岛采风,收获系列诗画。
2019.5.10“岁月·碎月”“思念”“记忆”等十一首代表诗作见于《大众日报》。
2019.4.16-6.18随同刘曦林先生景山、潭柘寺、湿地公园、十渡写生,收获系列诗画作品。
2019.7.13千心黛韵·千黛《问鹧鸪》诗画赏读会在京举行,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等媒体予以报道。
2019.8.22与北大学友英伦采风,收获系列诗文画作。
2019.11《倾城之蝶》《问鹧鸪》两书入藏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
2020.1.15《倾城之蝶》《问鹧鸪》两书入藏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至2020.1,《问鹧鸪》诗集已入藏北大、清华、人大、复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内蒙古大学、山东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山东省及广州市图书馆。(千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