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习习,绿意盎然。乘车从马德里出发,去踏访西班牙著名文学家塞万提斯的故乡,追寻作家的旧踪。
途中,经过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和麦田,葡萄藤还只泛着些许绿意,麦苗已青翠欲滴。经一个多小时车程,我来到了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小镇。小镇幽雅清静,建筑古香古色。这里不仅是塞万提斯的故乡,也是他的名作《堂吉诃德》中主人公出征遨游的“堂吉诃德之路”的起点。
信步来到位于小镇中心的广场,可以见到一个抽象风格的白色大理石制石雕,广场四周是售卖服装、工艺品等各色商品的小店。沿着古朴的街道前行,一座红砖二层楼坐落在街道拐角处。大门前有一块标牌,用西班牙语写着:“米格尔·德·塞万提斯故居”。1547年,塞万提斯就出生在这里,现已被改建为塞万提斯故居博物馆。
走进大门,一座典雅古朴的建筑呈现在眼前。它根据一些研究塞万提斯的学者的意见设计施工,并于1955年建成,院子和厅堂基本保留了16世纪西班牙民用建筑的风格特点。院里景致简洁精致,左侧有一棵松树耸立,两棵梧桐树一前一后,树下的草坪也修剪得很整齐。
故居内,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和实物展示,全面了解这位西班牙文学巨匠的生平故事。塞万提斯少时家道中落,他便随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年轻时曾在意大利游历;当兵期间,他在一次战役中失去了左臂,当过战斗英雄,也曾锒铛入狱;退伍后,他求职四处碰壁,以写作糊口。坎坷的经历丰富了塞万提斯的阅历,使他能够深入了解百姓的生活,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也引发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这些成为他创作的沃土。
塞万提斯先后创作了一批具有较高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作品。1584年,他发表了戏剧《努曼西亚》和田园牧歌小说《伽拉泰亚》第一卷。1602年开始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的创作,1613年继续写作《堂吉诃德》第二卷。在这部小说中,塞万提斯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
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阿隆索·吉哈诺因读骑士传奇入迷,幻想自己是中世纪的骑士,自封为“堂吉诃德·德·拉曼查”,意为拉曼查地区的守护者。他拉着当地农民桑丘游走天下,却因行为古怪、与时代相悖而四处碰壁,直到从幻想中回到现实,归乡后离世。塞万提斯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叙事,以16世纪的西班牙乡村为背景,让平民做主角,700多个人物联系互动,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社会生活图景,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当时西班牙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部百科全书。
《堂吉诃德》在小说的艺术性上迈上了一个台阶。在人物塑造上,塞万提斯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贬中有褒,荒诞中有寓意,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和可读性。《堂吉诃德》对西班牙、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故居不远处,是被梧桐树环抱的塞万提斯广场,广场中心竖立着巨大的塞万提斯青铜雕像。雕像面容清瘦,神态端正,手握一把钢剑,目光深沉犀利。如今,每年4月23日至26日,小镇的市政厅都会举办以塞万提斯作品和他生活的时代为主题的音乐节。此外,每年4月23日——塞万提斯逝世纪念日,也是世界读书日,小镇都会举行书市、讲演、戏剧表演、音乐会、中世纪市场等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位蜚声世界的作家以及他的不朽著作《堂吉诃德》。
由阿尔卡拉小镇出发,沿着“堂吉诃德之路”继续寻踪,第一站便是著名的“堂吉诃德客栈”所在地普埃尔托拉皮塞镇,这也是堂吉诃德出发游历到达的第一个小镇,保持了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的风貌,街道窄小,街边多是砖墙茅屋。位于镇中要道路口的“堂吉诃德客栈”,是一处四方形的、中间有巨大天井的院式宅邸,堂吉诃德便是在这里“受封”为骑士。客栈正房前,姹紫嫣红的花草簇拥着一尊堂吉诃德“受封”情景的雕像。他骨瘦如柴,仰首闭目,神态虔诚。客栈外的开阔地上,有一座1米高的石礅,上面竖立着一尊堂吉诃德手执矛盾的铁塑像,传神地刻画出了出征前踌躇满志的神态。
堂吉诃德之路确是一条充满着小说浓厚氛围的路。沿着这条路前行,沿途许多村口、郊野或山岗上,都会看到单独或三五成群的古风车,远远望去,白色的磨房张着巨臂立于原野之上,行走其间,仿佛进入书中世界。沿着一条小道登上山岗,置身于风车群颇有一番趣味,这里便是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一处战场。如今,这里有7处风车,每一个风车都有名字,其中有3个是建于16世纪的遗产,其余4个是仿建的。微风吹来,风车翅翼转动,它们便成为堂吉诃德脑海中挥舞着长胳膊的巨人。
我们回到马德里,又专程观赏了西班牙广场上的纪念碑:塞万提斯安详地坐在一把椅子上,头发整齐,留着两撇长胡子,穿着圆围领衬衫,外罩长衣,右手持书按腿,目光炯炯,似乎在构思着作品。坐像下方,用青铜制成的堂吉诃德骑在马上,手持一柄长矛,桑丘骑着毛驴跟随在一旁。
斗转星移,几百年过去,堂吉诃德之路沿途,随处都能看到文学作品对城镇风貌的浸润,感受其在世人心中的深深印记。一部《堂吉诃德》,留下了一代历史画卷。(田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