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恩泰:在《清平乐》中终于击穿了那堵叫“人设”的墙
文汇报| 2020-06-18 16:17:42

喻恩泰和他在电视剧《清平乐》中扮演的角色——北宋晏殊同是江西老乡。出演此人物之时,距离他的成名已经过了漫长的十多年。2006年因为《武林外传》的家喻户晓,几位主演从名不见经传的演员迅速走红,其中也包括饰演吕秀才的喻恩泰。从此他多年被困在“吕秀才”的喜剧人设之中,在晏殊之前,他从这个人设中走得最远的一次是《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的张仪一角。

从“吕秀才”到“晏殊”,对喻恩泰来说,是成长和冶炼,也是蜕变和升华。他用了很久的时间潜心钻研各类书籍,加上个人的思考,在演技上十年一跃,跨越了一个大台阶。

起步:成也秀才,败也秀才

1995年,喻恩泰考入上海戏剧学院的电视系本科班。入学十年之后,年近三十的他获得了出演《武林外传》的机会,迅速成名。剧中那个总是拿着书籍,满口不离“子曾经曰过”,看起来因为酸文假醋而显得特别有喜感的吕秀才,和其他几个经典喜剧人物共同构成了这部迄今来看依然不可多得的喜剧。

吕秀才形象亦是对影视剧中传统秀才形象的一种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拆解,喻恩泰到位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给了角色一种天然喜剧效用:不是来自于癫狂和外在的肢体语言,而是他的人设,是吕秀才所追求的和他所拥有的距离之远。在喻恩泰的表演体系中,他并不需要疯狂表现去触发喜剧点,而是只要坐在那里引经据典,越是一本正经,就越是可笑。

剧中也勾勒出吕秀才特殊的内心世界,吕秀才这一角色打动观众的不是他有文化,而是他内心小人物式的的善良可爱。

演绎吕秀才之后,同剧组演员都迅速蹿红并接连担纲很多影视剧的主角,但喻恩泰却辞去了多个角色的邀约,转身安静地在象牙塔里完成学业,于2009年拿到了中戏表演专业的博士学位。

曾经的吕秀才角色给了喻恩泰一个聚宝盆,从此他有了演不完的吕秀才,找他的多数为喜剧角色,这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如果他不想被类型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喻恩泰迄今为止担当主演的电影并不多,他担任第一男主角的两部电影(2012年的《做次有钱人》和2014年的《李可乐寻人记》)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类型相似的喜剧。

这两部电影围绕小人物与金钱之间的关系展开,小人物因为对金钱的渴望而进入一种奇遇——寻人或者扮演别人。《做次有钱人》让喻恩泰获得了第四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但这两部电影也都算不上成功的喜剧,人物脸谱化,故事略套路。喻恩泰表演的方式也较相似:动作滑稽夸张、常常露出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中国大量“喜剧电影”中的这种表演方面的受限,在某种程度上来自对喜剧本身认识不足。

此时喻恩泰的演艺生涯,有两种发展可能:一种是非常轻松地选择喜剧角色,但喜剧难为,多数喜剧电影都是失败的,本身的类型设定和剧情会让他缺乏发挥的空间,他只是重复喜剧的样板化人物。另外一个选择是,积极地挖掘自我的可能性,走出秀才的魔咒,尝试更少肢体动作、更多内心沉淀的角色。如果走这条路,他就必须抛弃和远离漫画式的夸张表演方法。

秀才,是他必须告别的一段昔日过往。

进阶:沉默英雄的爆发

2013年喻恩泰在《大秦帝国之纵横》中扮演张仪,与富大龙等演技派演员过招。这部电视剧,君臣戏拍得特别好看,台词既有古文字的质感,也充满了人物间的风云际会,且不失生动有趣。

剧中嬴驷如此说张仪:“有人喜欢独霸天下,有人喜欢指点江山,张仪后者。”喻恩泰扮演的张仪,有多次与富大龙扮演的嬴驷的对场戏。虽然该剧受众不及《武林外传》,但给喻恩泰七年后出演晏殊一角打下了基础,尤其是接近古体对白的演练。

2016年喻恩泰在电影《火锅英雄》中扮演“眼镜”一角。“眼镜”不是男主角,男主角是重庆本地人陈坤扮演的刘波。故事是三个开火锅店的兄弟无意间挖到银行金库,默不作声的“眼镜”在三人中属于最没有存在感的“最小的一个股东”。喻恩泰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设计了肥腻的身材,遮住面孔的头发,很少的肢体语言,语言更是少到几乎没有,和能言善辩的吕秀才和张仪相差十万八千里。

电影中的几位人物,是从青年走向中年的阶段,寻求人生的成就感但又充满了失落。他们在防空洞里开着火锅店,同时也被自己的人生所囚禁,偶尔慨叹“我们都这个岁数了,还混成这个样子”,因此特别想要一种对循规蹈矩生活的逾越。这也是《火锅英雄》作为喜剧能有质感的原因——真正的喜剧是从悲剧中分裂出来的另外一种人生,而非脱离现实的夸张表述。

和主角陈坤秦昊比起来,喻恩泰饰演的“眼镜”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会在某一瞬间展现他的爆发力:刘波欠了别人钱被四处追打,“眼镜”不声不响地扔下一个书包,把自己的积蓄都拿给他;四人被劫匪捆绑后,以为必死无疑,“眼镜”突然对暗恋已久的女孩子吼出了内心埋藏已久的情话:“老子就是喜欢你!”

在这些表演阶段中,喻恩泰已经逐步地放下了“秀才”,开始成为一位戏路更为宽广的实力派演员。

突围已是万事俱备。

突围:和晏殊融为一体

电视剧《清平乐》改编自小说《孤城闭》,改编后的主线从原本的公主与内臣的感情线转换为以宋仁宗赵祯的一生为主线的故事。对赵祯来说,晏殊是一位特殊的人物:儿时的师长/护佑者,青年时的主力大臣/引导者,中年时的宰相和被贬之人/劝诫者。

喻恩泰在塑造这位北宋著名政治家和词人时,认真研读了所有晏殊流传于世的文字和记录他的文章,并且牢记“表演不说台词,说潜台词。”

好词好曲天上来,好的角色也是水到渠成。

历史上的晏殊自小智商过人,七岁能文,14岁以神童入进士,后来极为重视书院的发展,与范仲淹开启“庆历兴学”,同时开创北宋婉约派词风,是一个在各方面有开拓之力的人。此外晏殊在官场多年,最高升至相位,他精通人情世故,在庆历新政中相对保守,因此受到一些诟病,欧阳修评价之“优游富贵五千年,始终明哲保身全”。

这样一个极为人情练达之人,和吕秀才是天和地的反差。

晏殊在《清平乐》中的主要戏份是和王凯扮演的宋仁宗之间的多次对戏,喻恩泰演出了这个历史人物的时间感。剧的开始,晏殊是幼年赵祯的师父,那时一切都青葱有希望,也是春和景明之时,喻恩泰扮演的此时的晏殊,胖瘦适中,年轻润泽,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蓬勃的气势。

及至宋仁宗赵祯即位,十多年的时间里,大权仍在太后刘娥手中,晏殊是少年心气高的小皇帝的一颗定心丸,多次安抚他需要耐心等待,但从来不把话说白说透。

《清平乐》有非常多的朝堂戏,尤其是宋仁宗青年主政的时光,晏殊是这些朝堂戏的主要人物,喻恩泰演出了这个人物权衡各面的能力。“我对晏殊这个角色的塑造有几个阶段,没有提前去专门做理性上的分析,因为剧本写得很具体,不同的装扮,你就知道这个人经历了这么几十年。我唯一要准备的就是声音的处理。年轻的时候声音要年轻一点,老的时候声音要老一点。”喻恩泰在创作手记中如此记录。

喻恩泰创作晏殊的表演方式是竭力揣摩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在外表采用零度表演,降低肢体语言的外化表现,从台词中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场戏宋仁宗告诉晏殊,他唯一的皇子夭折了,晏殊掩住内心的悲恸,颔首,伏地,强烈的情感通过最简单的动作表现出来。最复杂的表演也是最为简约和纯净的,此刻的晏殊,不仅是赵祯的师、臣,也是他的知己。

剧中晏殊退场前的最后一场戏非常有仪式感,即将被贬至京外的他在船上哼唱着词曲,幼子晏几道在一旁抚琴,一叶扁舟渐渐远去,隐入绿色山水之中。过往和宋仁宗相处的种种情境在屏幕上一一闪过,晏殊唱叹“满目河山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这个时候喻恩泰的外型已经比开篇的时候瘦了极多。原来他看到古书《归田录》讲“晏元献公清瘦如削,其饮食甚微”,于是在拍戏的时候一直减肥。其外型内心皆和人物融为一体,听到他演绎的词曲,观众完全进入了人物内心深处,忍不住泪下。

晏殊角色的天然让人忘记了曾经的“吕秀才”,让人觉得,他就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晏丞相和北宋词人晏殊。

有的演员一辈子只能演出一个角色,当然这样未必不是成功。有的演员致力于击穿那堵限制自己的墙,寻求与各种类型的人物抚掌合一。喻恩泰,已经通过表演方面的进化,成功地击穿了那堵限制他多年的墙,从此之后,他会有更加广阔的可能性。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电影电视系副教授)

财经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