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是关键驱动 上海凭啥能跻身全球金融中心三强
第一财经日报| 2021-01-22 13:36:43

在2020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达成之年,上海交出了高质量答卷:英国独立智库Z/Yen集团日前发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8),上海以1分优势领先东京,首次晋升全球金融中心前三,“纽伦沪”三强格局初现端倪。值得关注的是,指数发布以来,上海并未掀起预期的宣传热潮,反而更显低调务实,生动诠释了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持续精进,背后凝聚着国家战略的关键驱动,得益于各方资源的助推,尤其是上海金融各界的不懈努力。

国家战略是关键驱动

清醒地认识和把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所处的历史方位,直面挑战也紧抓机遇,这是保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关键,也是全部工作取得实效“不落空”的根本保证。

多年来,正是在国家的高度关注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渐入佳境,顺利确立了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为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2009年4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等内容进行了全面部署,且明确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国家战略的加持,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使命在肩。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倾注了极大关切。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抓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长三角和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标一点点靠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丝毫未懈怠。2019年1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布;2020年2月,《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发布,积极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推出了支持商业银行设立专业理财子公司和投资子公司开展非上市公司股权等投资、提升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大力发展金融科技等7项具体措施;同时,在更高水平上加快上海金融业对外开放,推出了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促进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建设、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优质金融营商环境等11项措施。在当前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辱使命、逆势突围,朝着既定目标坚实迈进。

市场选择最有说服力

在英国Z/Yen集团向全球发布的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英文原版报告中,包含一份专由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提供的专报材料。专报以8页的篇幅,通过数据和事实说话,概要性地呈现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最新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指数报告在发布专报时冠之以“上海已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标题,足见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高度认同。

上海已经持续稳定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的第一梯队序列,认定“上海已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自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4)报告发布起,上海便开始跻身全球金融中心影响力指数排名前5强,此后逐年稳定巩固地位:GFCI 25、GFCI 26持续位列第五,在今年3月份发布的GFCI 27中攀升至第四位,而在GFCI 28中又晋升至第三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Z/Yen指数建立以来的最好成绩,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其中,具有“牛鼻子”效用的一条在于:上海这一国际金融枢纽的持续对外开放举措,让全球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更具信心。“沪港通”“沪伦通”“债券通”及黄金国际板等通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启动;A股相继被纳入明晟(MSCI)、富时罗素(FTSE)、标普道琼斯三大国际指数;中国债券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上海正成为开放的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全球一流投资者只要投资人民币资产,首先会想到上海。

市场选择最具说服力,市场数据是最直观的佐证。2019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1934万亿元,是2009年的7.7倍;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646家,较2009年末增加660家。

上海已成为公认的全球金融市场门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这是其作为有全球影响力金融中心的“硬核”实力。近年来,中国信托登记公司、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央结算公司上海总部等金融市场平台相继落户,上海已形成了涵盖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黄金、保险、信托等全类别金融市场体系。截至2019年末,上海股票市场市值、成交额、筹资额分别排名全球第4位、第4位、第2位,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上海期货交易所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余额达到86.4万亿元,占我国债券市场存量的87%,有力支撑了我国债券市场位居全球第二的地位;金融市场产品创新不断推出,原油期货、2年期国债期货、纸浆期货、利率期权、股票期权、铜期权、天然橡胶期权、沪深300ETF期权、股指期权等产品陆续上市,其中原油期货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原油期货市场。

各类国际性、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不断在上海涌现,外资金融机构加快在上海布局。新开发银行、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公司(CIPS)、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CCP12)、城市商业银行清算公司等一批重要金融机构或组织落户上海。安联(中国)保险集团、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获批开业,东方汇理和中银理财公司成立的合资理财公司获批成立,先锋领航和蚂蚁金服合资成立的先锋领航投顾(上海)公司、法国巴黎银行、韦莱保险经纪公司等相继在沪落地。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已全部在沪开展业务,全国25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 PFM)中有24家落户上海,超过30家海外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沪设立。上海证券资管业务总规模占全国三分之一,保险资管公司受托资产总规模占全国一半以上。截至2019年末,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646家,比2009年末增加660家,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近三分之一。

未来,更注重软实力提升

目前,无论是从国际评价,还是从市场实际来看,上海都已经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具有较为完备的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确立了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枢纽,也形成了与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较为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

后2020时代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更笃定,也更自信从容。未来的上海不会太过于关注指数排名,而是持续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创新精神积跬步、致千里。依笔者见,未来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更多着眼于软实力提升,具体而言,需要增强三种力量:科创力、品牌力和法制力。

其一,科创力。未来,上海将进一步增强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之间的联动效应,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将提上重要议程。截至2020年6月末,科创板上市企业130家,首次上市融资2015亿元,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等高端产业。一方面,科创型企业将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力方向;另一方面,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势必会推动金融效率与安全的提升,进而促进上海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其二,品牌力。上海金融的“品牌力”有望进一步形成、输出。目前,“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银”等国际化品种已相继挂牌,大大提升了人民币产品和大宗商品的定价能力。未来,随着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上海价格”的品牌将持续扩容。

其三,法制力。上海在全国率先设立金融法院,金融审判庭、金融检察处(科)、金融仲裁院、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金融纠纷调解中心等陆续成立;颁布实施《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信用环境建设持续推进,落户上海的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已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首部地方综合性信用条例出台。应该说,上海金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是国际认可度得到明显提升的重要原因。制度效用具有远期价值,上海金融法制环境建设对金融发展生态至关重要,未来“法制力”将对金融机构、金融人才持续形成吸附效应。

毋庸讳言,早在十年前,上海陆家嘴金融城的商务楼宇就已经与纽约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旗鼓相当。近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取得的重大进展,并不是建在看得见的高楼大厦中,而是建在无形的制度突破、机制创新之上。换言之,着重于金融发展软实力的提升,这种权重在未来会有增无减。

伴随着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市场,上海将稳步提升服务能级,朝着具有更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进一步打造金融开放的枢纽门户,大力推进全球资产管理、跨境投融资服务、金融科技、国际保险、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和结算、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等中心建设。无论全球经济格局如何变化,上海始终面向全球,对标国际金融中心的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汇聚全球高端要素和市场主体。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肩负新的使命,踏上新的征程。

财经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