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牌消费金融机构2020年中报业绩正陆续披露中。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从营收、净利、总资产等数据来看,仅少数消费金融公司“报喜”,大多消费金融公司上半年业绩普遍“现忧”。受疫情“黑天鹅”叠加共债风险释放等因素影响,消金机构面临严峻的宏观环境,过往“大踏步”的战略扩张有所放缓。不过,也有部分机构逆势突围,通过数字化转型、加大资本补充等方式,在市场整体收缩的情况下取得了自身突破。此外,针对最高法利率上限调整一事,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向记者透露,目前正在配合监管的相关调研,后续将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和监管要求开展业务。
业绩下滑 资产质量承压
截至9月3日,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已有招联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16家消费金融公司公布上半年财报,从营收、净利润、总资产等数据来看,受疫情冲击明显,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整体业绩出现下滑或增速出现放缓,仅少数几家获得同比增长。
具体来看,16家机构中,仅兴业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盛银消费金融、长银五八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6家公司实现了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其中,兴业消费金融净赚5.32亿元,同比增长20.36%;盛银消费金融增速最快,净赚0.66亿元,增速达312.5%;其次为杭银消费金融,增速达245.38%,净利润0.93亿元;此外,晋商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0.36亿元,同比增长9.79%,业绩较上年来看有所回升。
除了少数消费金融公司“报喜”外,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大多消费金融公司上半年业绩普遍“现忧”。一方面,目前已披露中报的机构中,至少8家机构出现净利润下滑。其中,湖北消费金融下滑速度最快,录得净利润0.04亿元,同比下降92.86%;其次为海尔消费金融,上半年净赚0.38亿元,同比下降70.33%;次之为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实现净利润0.12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0%; 往年稳坐头排的招联消费金融也出现了利润下滑,仅录得净利润5.78亿元,同比减少18.56%。此外,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中银消费金融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出现下降。
尽管有机构扭亏为盈,但截至目前,也仍有机构仍未走出亏损泥潭,上半年亏损0.084亿元的华融消费金融便是其中一例。此外,刚开业3个月的小米消费金融同样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上半年,小米消费金融营业收入343.9万元,净亏损906.9万元。
针对业绩下滑的原因,中银消费金融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回应称,今年上半年,公司累计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受疫情对资产质量和风险拨备的影响,净利润同比下降明显。
“整体看,上半年消费金融公司出现了资产规模下降、业绩增速放缓或者下滑的情况,不过在疫情背景下,实体经济及金融业务均受到影响,消费金融的业绩波动在预期之内。”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如是评价道。
资产质量方面,虽机构未披露具体的不良数据,但多家消金机构坦言,上半年不良率有上升。中邮消费金融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受疫情影响,整个行业不良率均普遍出现上升,公司上半年不良率也出现阶段性异常波动。不过,针对该情况,公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目前整体不良率已基本恢复到2019年度末正常水平。此外,中原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也指出,受疫情影响,该公司不良率较去年同期略有上升,但整体可控。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称,不良率上升是信贷行业整体面临的状况,消金机构自然也不例外,且由于消金客群相对银行业更加下沉,其所面临的形势会比银行更加严峻。
酝酿增资 发力数字化转型
上半年消费金融行业整体业绩下行,但具体到每家机构,又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分化。一方面是疫情影响下加快数字化转型。正如中银消费金融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回应称,后续将根据疫情常态化下的客户需求、场景生态变化、收益与风险表现,优化产品投放的规模结构与期限配置。
另一方面是持续加大资本补充。前述中邮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进一步称,当前,行业竞争加剧,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市场冲击,但竞争的升级也能推动行业进一步发展,促进业务创新。后续,公司将根据业务发展和市场情况等多因素综合考虑是否增资。
此外,盛银消费金融方面也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目前,该公司正在监管支持的前提下,积极寻找具有战略投资意愿战略投资者。已与多家行业巨头进行沟通,相关工作正在加速推进中。其希望通过持续性增资扩股和利润累积,不断增强核心资本实力,达到一定资产规模,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
“疫情倒逼新兴消费业态发展,非接触性消费、线上消费等形式增长迅猛。上半年,公司克服疫情的不利影响,实现小幅盈利,同比扭亏为盈,步入常态化运营的良性轨道。目前,增资的问题正在按照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稳步推进中。”苏宁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同样表态道。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包括中信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3家消费金融机构均获批增资,此外,包括马上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等机构也在纷纷发行ABS,消费金融市场回暖下,机构竞速融资,为新一轮放款作准备。
正如一资深人士所称,当前,消费金融行业特别是线上消费金融业务,需要巨大的资金以及强大的科技能力支撑。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只有当边际成本达到一定的极限,才能实现最大化的规模成本和经济效益。
配合调研 关注判决风向
在于百程看来,接下来,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形势主要看三个因素,一是下半年宏观经济的恢复情况,目前看相对乐观,消金公司的利润也有望跟随回暖;二是行业监管变化,如民间借贷利率红线下降是否会引发消费金融公司业务监管的变化;三是新进入的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开展情况,是否引发行业竞争态势更加严峻,从而加速分化。
值得一提的是,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针对最高法利率上限调整一事,目前正在配合监管的相关调研,后续将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和监管要求开展业务。
“最高法利率上限一事,市场观点众说纷纭,但我认为,传统金融机构受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苏筱芮认为,此事对消金机构的影响有好有坏:从机构业绩分化的表现来看,该新规对机构的冲击亦会造成差异,对客群相对优质、产品利率调整较早的机构而言,这是一种机遇,共债风险释放将进一步加速,有利于其在优质客群圈层的积累;但对于长期依赖于“擦边球”利率的机构,可能需要关注基层法院的判决风向。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徐翔同样认为,后续,消费金融机构一方面应明确消费金融费率的监管要求,根据监管要求调整自身业务尤其是风控。另一方面,应充分意识到未来一段时间消费金融业务上的竞争将更加剧烈,一批互联网公司及大型金融机构将持续入场。大中型消金机构稳定客源、推出适应消费者当前需求的拳头产品是重点;中小型消金机构则应考虑和其他机构合营合作以增加市场占有率的潜在机会。(岳品瑜、刘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