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深做实“两区”建设、推进北京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在北京自贸区全面落地的宝贵窗口期,北京商报特别策划一组系列报道,聚焦自贸区的启航与成长。通过实地调研,讲述海南、深圳与上海自贸区三个先行样本因地制宜的发展故事,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与制度创新。同时,聆听来自北京自贸区三大片区顶层设计者和亲历者的权威声音、来自区内企业的一线声音,搭建政策制定者与企业间的信息桥梁,为北京自贸区的远航出谋划策。
回望过去的40年,深圳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中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变迁、市场基因的养成与发育,神奇地对照出区域发展的低谷与高潮。起初,特区之“特”,主要在于政策优势。后来,特区之“特”,主要在于市场活力。如果说深圳特区之于全国的意义是改革的“拓荒者”,前海蛇口自贸区之于全国自贸区的特殊意义,将是开放的突破口。这里盘踞着中国经济最耀眼的明星企业,也蕴藏着海量的创业新秀和创业者。他们各有特色、敢闯敢干、打破陈规,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国际化视野,与各种力量博弈,不达目的不罢休。
投石问路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焱信为民”App首页写道。
“焱,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意思。”洪纬是焱信为民创业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焱信为民”)的创始人。公司面向创业者的社群平台,是最早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的港企之一。
1997年,洪纬离开香港前往深圳创业,在他看来,深圳就像是一扇通往大陆的门,对面是13亿人的大市场。在此后的20余年间,他辗转于保险产业和销售服务对接平台间。“之前一直是自己摸索,从租房子到去人才市场招聘,2015年有个香港同乡告诉我前海有个企业孵化基地,很多港企都在里面,或许能帮上忙。”
彼时正值梦工场计划开展新的平台项目,洪纬填了报名表,很快收到面试邀请。“场面很隆重,面试官里有几位是上市公司的总裁。我们彼此交流了一下创业的想法,然后我拿到了offer。搬进来那天,梦工场给我发了一把‘大钥匙’的模型。”
交钥匙的仪式感一直复制到了今天。2020年12月7日,梦工场二期的启动仪式上,依然有这个有趣的环节。在梦工场的助力下,洪纬也没有放弃创业资源的积累。最终在2019年,这款名叫“焱信为民”的软件重出江湖。
目前,正处于第三次创业期的洪纬拿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已向梦工场提交了租金减免和补贴申请。“相较以前办公的地点,梦工场补助后的价格便宜很多。如果香港团队来创业,第一年租金减免能达到八成,还有创业补贴,每年可以减不少钱。”
据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事业部品牌活动策划高级经理杜鑫介绍,当前梦工场为港澳青年提供的扶持政策包括租金减免、创业资助、住房支持、拎包入住以及一站式创业服务等。
从1/468到1/12500
“从城市上空向下俯瞰,梦工场所有楼宇的形状刚好凑成一个大大的‘梦’字。” 杜鑫说。截至去年11月末,梦工场已累计孵化团队468家,包括港澳台及国际团队236家、高层次人才团队5家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
采访洪纬的前一天,也是梦工场二期工程启动的日子。当天开园仪式请来了舞狮队,按照港人的习俗,沉睡的舞狮被德高望重的人用毛笔醮朱砂点睛后将被唤醒,醒狮则会带来好运。
“六年前的今天是梦工场一期落地的日子,今天已经是二期开园了,这次又有首批4家孵化机构和32家港台创业团队入驻。”杜鑫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覆盖领域众多,分工各不相同,按照前期规划来看,梦工场更多扮演着服务各路港澳台及大陆创业团队“店小二”的角色。
随着《前海深港合作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落地。前海先后推出100余项惠港政策,累计面向港企出让土地占比43.2%,建成深港青年梦工场、深港设计创意产业园、前海深港创新中心、深港基金小镇等平台。
2015年4月27日,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挂牌成立,自此横亘深圳河道两岸的罗湖桥“宽了”,也迎来了大量港资进驻。
据统计,在自贸片区落成半年后的2015年底,片区内港企达2313家,到2019年底,前海注册港资企业累计达1.25万家,注册资本1.32万亿元,2019年度实际利用港资36.47亿美元,占比87.6%,港企作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经济支柱作用显现。
“这边有个口号叫 ‘来了就是深圳人’,它很像一个盛放流动人口的容器,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这里做事,各种边界被打破了,组合到一起就会产生一些奇妙的效应。比如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一条粤海街道能比肩美国一个科技城,产业之间有强大的内部循环能力。”洪纬说。
“家门口”的生产线
正像洪纬所说,作为园区内硬科技企业的工匠社早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通过就近取材在五年内迅速扩张并完成B轮融资。
“对于我们这种机器人或者智能硬件公司来说,它的供应链布局非常接近。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充分利用珠三角区域丰富的供应链体系,降低自己的管理和投资成本。”工匠社创始人招俊健说。
距离洪纬公司不远处的工匠社,是一家集成机器人技术研发和生产的科技企业,创业的初衷源于招俊健从小的爱好。2015年企业创办至今,工匠社从一个由4人组成的工作室变成一家拥有百名雇员的企业。
招俊健多次把自己比作“草根创业者”,采访过程中,产品经理出身的他仍最擅长讲产品。“我的职能很像产品经理,收集、分析用户反馈,总结出一些共性的需求然后实现产品改良、迭代。”作为土生土长在大湾区的竞技格斗机器人,其供应商全部实现就近取材,有助于企业掌握自己的核心供应链。
2019年,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曾在机器人创新与发展论坛上表示,深圳在全国已成为机器人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部分核心零部件已能与海外知名品牌抗衡。截至目前,深圳机器人行业产值已过千亿元,独立发展为当地战略新兴产业。
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去年疫情来袭,身处完备的供应商富矿加上天长日久的业缘积累,片区企业顺利实现跨行救急。深耕户外运动设备的前海胡桃科技有限公司在10天内设计、生产出智能热成像测温机器人,收获上千份订单。
截至目前,深圳在通信、汽车电子、计算机及外围接口、消费类电子、光电、仪器仪表等领域,均已构建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
“边发展,边规划”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成五周年。据统计,过去五年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注册企业增加值上涨幅度达1.5倍,经济密度居全球前列,每平方公里平均产出税收18.61亿元。
“边发展,边规划。”在采访过程中,无论是顶层设计参与者、城市一线的亲历者,还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者,不止一次提到他们眼中的深圳发展“路径”。这条路径看上去似乎冒险有余,沉稳不足,却为深圳创造了更多机会和惊喜。
“如果问我深圳的改革基因是什么,我可能会选择‘创新’‘效率’和‘活力’。”前海管理局副局长袁富勇说。
1980年,蛇口工业园区主任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口号被做成一块巨大的标语牌,矗立在港务公司门前,“效率至上”也就此被注入深圳的发展基因。
“举个例子,前海率先试点全流程网上商事登记,实现了企业‘零跑动’办照,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和外商投资备案回执时限从自贸区成立前的20个工作日减少到1个工作日。2019年,企业设立审批时限继续压缩至几十秒内。”袁富勇说。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首次视察前海时再次提到,“敢于吃螃蟹,落实比特区还要特的先行先试的政策,都授权给你们了,大胆往前走”。
如今,制度创新已成为片区营商环境优化的核心基础并形成“前海模式”。据统计,片区已累计推出573项制度创新成果,领域覆盖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法治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其中,全国首创或领先达226项,全国复制推广58项,全省复制推广69项,全市复制推广16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