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冲击,2020年全国财政收入下滑,增速创新低。随着经济稳步恢复,全国经济及财政收入增速逐步走出“V”形复苏曲线。
疫情之下,基层财政面临哪些挑战,又该采取什么对策?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调研组”分赴各地调研,其中,税费评估专题组实地调研了浙江、四川、海南三省4市12个区县。调研发现,在宏观经济运行逐步向好的背景下,地方财政运行逐步回稳,财政收入降幅逐渐收窄。
以税费评估专题组调研的三个省份为例,浙江、四川财政收入由负转正,海南财政收入降幅收窄11个百分点。报告显示,这三个省份经济并未走出疫情阴影,尤其是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县域经济受冲击明显。
增收乏力,支出压力大
为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2020年建立特殊转支付机制,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弥补地方财政缺口,将2万亿新增的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有效增强财政支付能力。
直达财政资金无疑是缓解地方财政运行压力的及时雨,但调研中,浙江和海南近10家区县财政局反映的首要问题仍然是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大。
基层政府重点税源增收乏力,财政支出压力大,收支失衡问题较为突出。
比如,海南海口市秀英区税收收入依赖房地产业,受“限购”等影响,2020年1~10月房地产业全口径税收收入占比高达46.6%,但上半年房地产业全口径税收收入下降49.5%,本区留成税收收入同比下降84.4%,这对该区收入影响极大。浙江省桐乡市重点税源行业制造业,前三季度税收收入增速同比下降27%。
收入增长乏力,但“保运转、保工资、保基本民生”等刚性支出压力不减。
比如,海口市某区2020年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1亿元,其中在岗在编人员基本工资6.8亿元、城管、联防、村居干部等编外人员支出1.4亿元、城乡低保优抚社保就业支出1.6亿元、学前教育等教育支出1.4亿元,扶贫、禁养等农林水支出0.9亿元、防疫支出0.7亿元,上述部分刚性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接近70%。
导致基层财政支出压力大的原因较为复杂。
调研报告显示,基层反映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走在了事业单位改革前列,从而出现地方既“养人”又“买服务”的双重财政支出压力。
此外,区县内各政府部门将上级考核指标与创建指标、硬件设施挂钩,要求财政资金配套;各级专项转移支付需要地方财政配套情况较为普遍,增加地方支出压力。同时,各地招商引资恶性竞争,各地竞相攀比,按照最高标准出台涉企扶持政策,导致招商引资支出常态化、扩大化。
收支失衡的基层财政,越来越依赖中央和省一级转移支付,这集中体现为财政自给率降低。
以调研的海南省为例,2020年前三季度海南省15个县的财政自给率均低于50%,其中10个县财政自给率低于20%,占比达67.7%。
目前地方政府偿债集中在2020年至2024年,调研的一些地方债务总量较大,在地方政府收入下行压力加剧的情况下,清偿期过于集中将给地方政府增加债务周转压力,增加偿债风险。
财科院调研组还发现,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专项债项目建设期长,但付息期早,压力大。部分项目还本资金被提前挪用,收益不确定性较大,偿债对土地收益依赖过大。
建议加快完善地方税体系
“地方财政运行困难是个老问题,突出表现在 ‘三保’支出压力大,只是不同阶段,起因、形式和特征有所不同。”报告称。
地方财政经济运行困境,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
财科院调研组建议,加快完善地方税体系,优化以共享税为主体的收入划分模式,培育地方税源,稳定地方预期。
财科院建议,短期内尽快扩大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的改革范围。中长期可对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进行合并,开征规范的房地产税(收入归地方);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住宅房地产逐步纳入到征税范围中,并对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房地产和农民住房等免税。在提高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负后,有必要降低房地产流转环节的税负。
财科院建议,建议改革增值税收入共享方式,将增值税仍作为中央、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共享,共享方式可根据各地的人口数量、消费能力、基本公共服务需要等因素,按照标准化公式在各个地区间进行分配,同时在每个财政年度之前应做好增值税收入分享的预算,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根据这一预算制定地方财政收支预算,从而使增值税成为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的一个稳定、常态化的财政收入来源。
财科院建议称,加快推进消费税部分税目征收环节后移,并将批发(零售)环节收入下放给地方政府。尤其是收入规模较大的“卷烟”和“成品油”等征收环节后移下划至地方,可以给地方政府增加收入5000亿元以上,可有效缓解地方财政收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