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
不只是“嫦娥五号”、“天问一号”,还有克隆猴问世、“蛟龙”探海、大飞机首飞、北斗三号建成开通......“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事业从基础研究、科技工程再到前沿技术都取得瞩目成就,“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也逐一从梦想变为现实。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7%增长到2.23%,同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翻了一番,2019年超过2.2万亿元。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至14名
12月19日,在2020-2021中国经济年会上,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的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5年的29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14位。是前30位中唯一一个中等收入经济体,而且是连续多年进步最快的经济体。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原总干事的弗朗西斯·高锐(Francis Gurry)在今年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II)》解读中表示:“中国在生产创新方面脱颖而出,可与包括荷兰、英国和美国等在内的十大高收入经济体相媲美。”鉴于中国的规模和进步,中国将继续引领世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打破世界创新鸿沟的道路,树立榜样。
在GII一些细分指标上,中国今年表现突出,比如在创新质量上连续第八年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排名第一;拥有全球17个顶级科学技术集群,仅次于美国;在新的指标“全球品牌价值”中排名第17位,全球前5000个品牌中占408个。
可见,“十三五”期间,我国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凸显了支撑引领作用。
过去五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7%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2019年达到1336亿元。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翻了一番,2019年超过2.2万亿元。
北京、上海、粤港澳等科创中心加快建设,21家国家自创区和169家高新区成为地方创新发展“领头雁”,高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8.1万亿元增长到12.2万亿元,五年增长超过50%。高新技术企业从7.9万家增长到22.5万家。
同时,“十三五”期间,我国在超级计算、轨道交通、量子信息、增材制造等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比如,在超级计算方面,我国继续保持优势,在世界超算Top500排名中,我国超级计算机台数占到45%,同时,在研制完成E级原型机的基础上,正在向E级超级计算机进军。在先进轨道交通方面,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已经在试验线上完成系统联调联试;时速400公里以上速度等级高速动车组样车已在长春正式下线。在量子信息技术方面,“墨子号”和“京沪干线”的实验,构建了首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而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方面,我国在移动通信、新药创制、核电等领域同样取得重大成果。比如,复兴号高铁投入运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5G、人工智能、区块链、新能源等加快应用。
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雯告诉记者,创新已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当前我国很多产业链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我们的科技力量,比如基础研究能力还相对不足,并未出现引领世界技术潮流的新发现、新技术、新内容,这就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统计局于今年10月公布了2019年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228.3(以2005年为100,下同),比上年增长7.8%。分领域看,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分别达到249.9、199.1、295.3和168.8,分别比上年增长10.5%、3.0%、11.8%和3.1%。可见,我国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创新投入稳步提高,创新产出大幅提升,创新成效进一步显现,创新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李胤解读2019年中国创新指数的发展特点时表示,从测算结果看,2019年中国创新指数延续较快增长态势。在四个创新分领域的21个指标中,有19个指标指数比上年有所提高,其中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企业占比、百家企业商标拥有量、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及万名科技活动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等4个指标指数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基础研究占比首破6%
作为科技创新的根基和源泉,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好比科技创新的“深蹲助跑”,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够跳得多远。
“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335.6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增速为近8年来最高;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为6.03%,比上年提高0.49个百分点,占比首次突破6%。
五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从2015年的71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35.6亿元,年均增幅达16.9%,大大高于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幅。同时,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加速,我国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实施了《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等政策方案。
虽然进步明显,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研究还有不小差距。
12月16日至18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以前我们一直在提重视基础研究,但是从来没有到这么高的高度。”陈雯对记者表示。
而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张宓之博士看来,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是利用新型举国体制,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基础研究力量协同起来,把国家、地方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衔接起来,形成合力,也是面向长远,不断完善基础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系统性布局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思路。
他告诉记者,从时间节点上来看,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是支撑我国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实现我国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节点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