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强化的苏沪“同城效应”,对两地交通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12月7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发布《2020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下称《报告》)称,长三角的上海、杭州、南京三个中心城市均与周边城市形成了较为显著跨城通勤联系。其中从整体空间分布来看,苏州市是流入上海市区内“跨城通勤者”的主要居住地,通勤规模占总量的93.17%。
“作为城际长途交通工具的高速铁路,在苏州与上海两地之间每隔5-10分钟就会载客开动,然而即便这样,高频的发车班次在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期仍然不能满足需要。”《报告》称。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告诉第一财经,苏沪两地虽然行政分离,但地理相邻、经济相关,交通便捷。苏州往返上海,每天有近200个班次的动车,在早晚通勤高峰期,甚至每两分钟一班列车。
根据《报告》,昆山市、太仓市和苏州城区为流入上海市域流入跨城通勤者的主要来源地,分别占流入上海市域总量的74.8%、12.7%和4.5%。同时,昆山市、太仓市和平湖市为上海市域流出通勤者的主要目的地,其流出量分别占总量的60.7%、16.2%和9.3%。
苏沪两地密集人口流动的背后,是苏沪交通一体化的加速推进。
5月,“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建设指挥部”挂牌,预期总建筑规模约100万平方米。7月,沪苏通铁路开通,苏州下辖的三个地级市——太仓、常熟、张家港被划入到上海的“一小时城市圈”。12月3日,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在公开发言中表示,将全力推进“沪苏同城化”发展,苏州北站与上海虹桥将联合打造国家级高铁枢纽及长三角核心高铁枢纽体系。
与交通一体化同时推进的,是苏沪两地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11月27日,根据苏州工业园区消息称,苏州工业园区与上海社保、公积金实现互通。结合近期上海三度放宽落户政策,有专家指出,该新政将利好于往返于苏沪两地的“潮汐族”,这部分人群未来可以在上海购房,并用家庭成员在园区缴纳的公积金来冲还一部分贷款。根据《报告》,苏州工业园区是与上海存在紧密通勤联系的热点地区。
那么,苏沪同城化的加速,是否会产生人才被上海虹吸的效应呢?
张学良认为,更应该从合作共赢的角度来思考苏沪同城化。在未来,两地强强相连,将打造长三角、全国新型城市合作的范本。
“当前上海需要与周边区域主动合作对接,通过‘功能-产业-空间-交通-公共服务’的五位一体疏解路径,在更大的空间里,疏解上海的城市功能。”张学良说。
许昆林在上述公开发言中则指出,苏州要加强与上海战略对接,推动两地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等有效衔接,努力实现与上海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错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