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公布的10月份经济数据验证了中国经济的复苏态势,但至关重要的国内消费恢复仍有所滞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901亿元,同比下降5.9%。此时,如何提振内需成为当前颇为紧要的任务。
国家发改委17日上午专门召开会议解读经济数据,发言人就备受关注的消费称,为顺应服务消费升级的趋势,国家发改委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出台促进服务消费的新举措,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数字智慧文旅、在线教育培训、智能体育等服务消费新模式,引导传统服务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进一步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发展线上消费的确是提振内需的重要方向,今年疫情期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种在线医疗、智能体育、线上教育等服务消费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纷纷“触网”,包括家政服务、洗衣洗鞋、深度保洁、汽车保养等也都可以在线购买、预订服务,让人直观感受到了孕育其中的新动能、新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近年我国线上经济快速发展,但相对于线下实物消费而言,似乎还有不少潜力。统计显示,今年前10个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总消费品零售额为24.2%,服务消费网上销售占比则更低。
而且,线上与线下并非纯粹的替代关系,很多时候两者可以互相促进。近年来,线上消费的爆发开始加码反哺线下消费,将线上流量引至线下,且线上消费使消费者的生活更加网络化、数字化,也倒逼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供给端加速转型,进而推动线下消费场景在经营方式和业态上不断创新发展。今年“双十一”期间,一些互联网平台企业就联合上百万家线下门店资源,提供线上线下同价同质量服务,同时积极推动线下服务向“数字化”转型,探索新的服务消费模式,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
当然,线上消费往往会遇到线下消费没有或者被放大的问题,比如个人信息泄露,欺诈、跑路变得更加容易等问题。
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这一问题随着线上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严重。有机构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于个人信息泄露越来越关注,最担心的是数据泄露导致的侵犯、身份或财务信息被盗、营销滥用等,但绝大多数消费者认为没有保护自己隐私的工具,相对于要求企业自律,更希望政府进行干预。央视曾报道,有人脸信息在网上被公开售卖,5000多张人脸打包只需要10元。关于人脸识别的话题,最近再度引发热议。
另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是线上服务消费退款难、平台频繁跑路,此现象近年并不鲜见,以在线教育为例,今年央视“3·15”晚会就曝光了嗨学网学员退款难问题。根据启信宝数据,2018年1月1日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在线教育类企业的注销数量28100家,其中涉及经营异常的企业数量为25767家。很多企业仅仅换个“马甲”就重新经营,因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维权成本相当高,成功案例极少。
因此,针对线上经济频繁出现的新问题,亟须补上监管的短板,如对于线上服务机构,可设立保证金及纳入征信,防范肆意跑路让消费者蒙受损失。至于个人信息保护,日前全国人大法工委公开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征求意见,期待在完善后尽快实施,以规范互联网平台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与利用,严惩不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