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05后女生696分考入北大登录了热搜,也是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那么很多小伙伴可能还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如何,小编也是在网上查阅了一些信息,那么接下来就分享给大家来了解下湖南05后女生696分考入北大具体的情况吧
湖南05后女生696分考入北大
北大2020新生中,年龄最小的同学出生于2005年,今年刚满15周岁。据媒体报道,这名“05后”新生名叫屈诗颖,在2020年高考中获得696分。
8月25日,湖南新邵一中529班女生屈诗颖,高兴地从快递员手中接过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录取通知书,即将在未名湖畔完成四年大学学业。
屈诗颖2005年出生在龙溪铺镇朝阳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她一家五口人,全靠父亲在外务工养活,母亲为照顾三姐妹放弃了外出挣钱的机会。屈诗颖作为家中长女,有两个妹妹,成绩长期保持在年级前五名。最小的妹妹读小学二年级,一直以两位姐姐为榜样,刻苦学习,成绩优异。
她曾获得全国中学生数学能力竞赛国家级三等奖、省级一等奖,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省级二等奖,全国中学生物理能力竞赛省级三等奖,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省级一等奖,并被评为校优秀学生干部。据屈诗颖的班主任李武涛介绍,小姑娘还非常乖巧懂事,高三第一学期获得学校1500元奖学金,她除了留下200元购买学习资料外,其余的全部“上交”给了妈妈。
共录取4326名本科新生,男女生比例6:4
据悉,2020年,北京大学共录取4326名本科新生,男女生比例接近6:4,与往年持平。
其中,校本部录取本科新生2894人(包括内地普通本科生2818人、港澳台学生76人),他们分别来自全国939所中学;同时录取了来自海外37个国家和地区的396名留学生,以及100名软件工程第二学士学位学生。
医学部共录取本科新生868人(包括内地普通本科生855人、港澳台学生13人);另录取了24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68人。
“考古界团宠”女孩已完成报到:不想受到过多关注
从高分报北大考古、被质疑没“钱途”到获考古圈力挺、收到重达50斤的礼包和樊锦诗来信,再到登上央视,湖南耒阳女孩钟芳蓉度过了不平静的一夏。
今天,北京大学本科新生开学,被赞为“考古界团宠”的她已入燕园报到。她告诉媒体,自己不想受到过多关注。
据北京日报报道,昨天下午,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钟芳蓉表示此行赴京是跟同学结伴而来,没有父母的陪伴。今天上午,记者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确认,她已完成报到手续,正式开启大学时光。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表示:“任何一位同学,只要来到北大,来到学院,喜欢考古专业,我们都有责任把他教育好、培养出来,帮助他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对于考古冷热门之议,他说,“专业没有高低贵贱,也无所谓冷门和热门。考古就是人民的事业,是要找到中国文化的源头,从这个角度而言,考古对国家的文化建设,对社会发展会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报到:“考古女孩”被保安认出
上午9点左右,钟芳蓉来到北大邱德拔体育馆排队,这里是迎接本科新生的“首站”。
换了发型又戴着帽子和口罩的钟芳蓉,报到当天在新生人群中很难被认出来。不过,她坦言,没料到自己还是被一名穿制服的工作人员认出来了。“对方问我是不是新闻里那个报了考古专业的女生。”钟芳蓉当时有些不好意思,回答“是”,看衣着,对方是保安。
为了9月1日一早就能到学校报到,8月31日,钟芳蓉就和她高中时的同班同学、另一名考进北大外语学院的女孩一起乘高铁抵达北京。
从家乡湖南耒阳到北京要坐8个多小时的高铁。钟芳蓉的爸爸原本买好了送她到北大报到的火车票,但最终因太忙未能同行。
好在钟芳蓉的舅舅在北京。8月31日晚9时许出站后,她和同学被舅舅接到家中休息了一晚,9月1日一早她们就来到北大报到。
入住:“今年的考古专业有50多人”
钟芳蓉个子不高,小巧的脸被口罩遮住了大半,但是办起事来干净利索。不到10点,她就完成了报到,和其他同学相约前往宿舍。
2017年,钟芳蓉曾以游客身份逛过北大。但三年后再次来到这里,北大对她来说仍是一个大而陌生的园子。
不过,她表现出一贯的冷静、理性,打开手机导航,花了10分钟就找到了即将入住的宿舍楼。
然后,从办理入住手续到铺床单、挂蚊帐,钟芳蓉很快就熟练地完成了。说话间,她已在宿舍的书桌上摆出了从老家带来的台灯,方便看书、学习时用。大学生活第一天,钟芳蓉已想好,以后会多多去图书馆学习。
据钟芳蓉透露,在已经建立的班级群里看到,今年的考古专业有50多人,“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冷门,考古专业还是挺多人报的。”
新生:选专业首要考虑还是兴趣
今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迎来50多位新生,北京女孩董思奇就是其中之一。
“我喜欢历史,也喜欢逛博物馆。”董思奇觉得,自己的性格和考古学是“绝配”,她就想安安静静做点喜欢的事情。
暑假期间,她已在网上看到了关于钟芳蓉的新闻。那时,董思奇还不确定自己能否进入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心里生出的是对这位未来同学的羡慕——能去北大念考古,真好啊。
董思奇觉得,身边的同龄人对考古并没有什么“偏见”,也不会因为这是所谓的“冷门专业”而刻意避开。她期待这种“既在书斋又在田野”的生活。“我愿意去过一种物质上普通的生活。以后我肯定还是要留在这个领域。毕业之后可能去研究所、考古队或者博物馆,都挺好的。”
投身基础学科的学生,在交谈中也说出了同样的话——兴趣。
来自上海的学生陈宇骁,在高考分数出炉后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他喜欢量子物理,觉得它“反常识”,以后也想在微观世界做更多探索。
学生吕喆也是一门心思奔着物理来的。“没有考虑过其他专业。”吕喆说,物理是基础学科,念物理,将来的职业选择范围反而可以更宽广。而且,物理世界令他着迷。如果将来有机会,吕喆希望能做科研。“不断突破知识的边界,发现新的东西,寻找规律,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其实,和吕喆同分数段的很多同学,都去了其他专业。“从同学们的选择来看,物理至少不算热门吧。”不过,冷不冷门对个体来说并不重要,吕喆坦言,选专业的首要考虑,还是兴趣和爱好。
从青海来到北大的女生赵雯昕念的是数学,这也是她填报志愿时的第一选择。
“有句话叫科学改变世界,数学改变科学。”赵雯昕说,“我觉得,如果想要在科学上取得长足进步的话,首先要有突破的就是数学。”她期待着,能把数学上的突破转化为科学上的应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