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好学校常常与一位好校长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好学校是专业见识深远的好校长长期经营的结果,在当下,让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校长流动起来,是解决教育均衡的重要手段之一。北京市将在2021年探索建立中小学特级校长流动制度,将特级校长评审指标的20%作为校长流动专项指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如何让校长流动更正向、避免“千校一面”“人走茶凉”,值得不断探索和研究——
近日,北京等地教育行政部门启动校长流动制度,推进教育高质量均衡。关于校长轮岗已经有不少专家从不同角度做过阐述,但今天,我们更应该看到,校长轮岗本就是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校长携带自持的教育学理的流动,这样的流动本身是教育学理的传播,也是教育学理与不同学校多样、变化的教育实践碰撞过程中的不断积累与丰富,并通过这样的过程发挥惠及更多学生成长的社会效应。
1.校长的风格是什么?就是教育学理
中国现代第一批学校的建立,不是因为办学者有了钱,有了房子、设施,而是因为像王国维这样一批有为青年立志于民族复兴,从国外带回了现代教育学理,有了现代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好比种子通过各种媒介播撒到中国各地,成为强大的动力,才办起了一批带有示范价值的现代学校。
在新文化运动后一百余年,一些学校因各种原因发展中断了,一些学校品质降低了;一些学校却能长兴不衰,一些学校遇到曲折后再度兴盛。各校发展出现不同状况的原因不乏经费、管理、社会环境等等,但更深层、更持久、更关键的原因在于这些学校的教育学理和教育精神是否依然保有抑或进入贫困、消失的状况。韩愈说“道之不存,师之不存”,没有学理智慧的学校虽然形体尚存,品质却自然下降,那些保存了教育学理资源并使其发挥作用的学校才能保持久兴不败。
当下办得比较好的学校,无外乎两大类:一类是长期坚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积淀的历时较长的老学校,这类学校占优质学校中的绝大多数;另一类相对少数,它们是建校时间不长,但学校发展过程中某一关键当事人为该校带来教育专业常识和理念,并将它们贯彻于学校的管理、评价和教学活动之中,使学校品质迅速提升。前一类学校说明对教育学理坚守的重要,后一类学校显示教育学理对学校品质快速提升的必要。
2.教育学理能在不同学校间流动吗?
实现教育均衡是近20年各级政府一直在努力目标,而在以往主要关注学校的物质条件、生源、师资或学校布局、经费投入,这些改变的确能为均衡打下基础。
对各地学校实践的大面积调查显示,在各校硬件差别不大、政策相对一致的情况下,当地居民仍能明显地感受到哪所学校比较好,哪所学校比较差。而在部分地区的农村小微学校,往往能因一位有专业见识的校长到任,在三五年内使得学校面貌大改、师生信心倍增、教学绩效提升、社会认可度提高。将当下大量学校活力不足与少数学校活力充足的案例进行分析对比,不难发现校长的专业见识、能力在教育均衡上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关键,越来越显得必要。
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由“有学上”提高到“上好学”以后,对教育均衡的要求主要已不在于硬件设施,而在于软件和专业资源上,在与教育学理能否有效运用于学校运行的各个环节。
一所好学校常常与一位好校长天然联系在一起,好学校是专业见识深远的好校长长期经营的结果,维持他们之间的结合就能在长时间里办出更好的学校。这种状态在教育尚未普及的时代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在已经实现普及,追求公平的义务教育阶段任其存在就是放任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拉大,就无法实现均衡与公平普惠。
正因为此,必须设法让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校长流动起来,才能满足当下教育均衡对深层影响办学品质的教育学理流动的需求。
3.教育学理的流动将更快实现教育均衡
校长是教育学理的承载者,校长的流动瞄准了教育学理流动的当事人,有助于相对薄弱学校建立信心、凝聚人心、找准问题、设计方案,提升办学品质。
各地实行校长轮岗都是在校长职级制基础上进行的。校长职级制使校长身份转换,他不再是行政官员,不是公务员,没有行政级别的高低,淡化官本位意识。校长职级制中的校长基本身份是专业人员,从一所较好的学校到一所较小较薄弱学校任职不会改变他的校长职级制,这一机制也促使校长们全力以赴向专业方向不断提升。
北京市将在2021年探索建立中小学特级校长流动制度,将特级校长评审指标的20%作为校长流动专项指标,要求特级校长须到本区对口合作交流的郊区学校、农村学校或新建学校支援工作3年。这种做法针对差距,抓住两端,顺势发力。在北京市2019年底评选出的首批93名特级校长中,多数为教科研领域的知名校长,他们在教育学理方面的积淀是助力他们成功入选的重要条件之一。
通过让特级校长“动”起来,将积淀的教育学理传递、应用到更需要、更稀缺的乡村学校,在具体业务上,有利于新到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师成长和学校的管理质量提升;还会开阔新任学校师生视野,惠及师生成长,不只促进当地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也为乡村学校能够实现长远发展获得教育学理铺垫。
校长的轮岗流动还能带动学校多种资源的流动。调查显示,薄弱学校大多位于落后社区,这类社区与学校同外界的各种交流明显少于优质学校和其所在的社区,校长轮岗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加强校际的交流,开展教学与业务观摩、交流、主题研修、专题调研,建立跨校学习共同体。
4.如何避免“千校一面”“人走茶凉”
校长轮岗本身不是万能的,对于校长轮岗的实施需要避免单向思维,或仅有“一轮永益”的措施。
影响校长轮岗的具体条件包括:所选校长适合轮岗,轮岗校长本身是主动自愿的,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在新环境中自主生成;所选学校确实需要轮岗校长,或者通过校长专业资源引进确实能得到改善,而非其他基本条件方面的短缺或制约;轮岗的政策环境稳定,轮岗所需要的相关支持及时到位。那些偏经验型、习惯于家长式管理、教育学理水平不够高、难以接地气的名校长一般不适宜于轮岗。
校长轮岗对原任校和新任校都可能带来与初衷未必一致的效应,为避免出现不利影响,宜于轮岗前在各相关当事人间做必要的考察、沟通,在充分了解、自愿的基础上进入轮岗程序;在轮岗任职期间,需要做好监测与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调整,使校长轮岗机制趋向规范化、体系化和科学化。
对于轮岗校长而言,不能简单将在原任学校的做法复制、照搬到新任学校。需要认真了解新任学校的环境、起点、资源,需要新的定位、设计、目标,避免在原任校与新任校之间形成简单模仿、依附、主副关系,处理好校长与师生的关系,淡化个人魅力的溢出效应,走一段与新任校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校长轮岗对新任校可能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于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专业资源、工作方式方法上,这些方面发挥影响的过程较长,所以不能急功近利,期望短期见效;要给校长较大自主权,为他们创造深耕细作的条件,不能像记工分那样量化考核。要充分发挥流动、重组的增值效应,逐渐建立和完善校长流动制度,通过新任学校的品质提升实现区域教育均衡,这样才能将真情、专业品质留下,避免“人走茶凉”或政策“一阵风”。
特级校长有责任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普惠。若能在一所薄弱学校里带动一群热爱学习、有使命感的人,便是轮岗校长数十年后仍经得起检验的工作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