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屡屡“跑路”,不少消费者因此而遭受巨额损失,俨然成了难以根除的行业痼疾。11月24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再度发出警示,呼吁教育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事实上,教培机构“不得预付费超过3个月”已是监管三令五申的内容,但这一乱象却仍屡禁不止,在这背后,有着教培机构对现金流的渴望,也有消费者对违规信息的忽视,要想根除或许还需要更明确的监管体系。
政策与“对策”
“一次性缴纳半年、一年甚至更长周期的学费会有优惠。”一名市民向北京商报记者抱怨道,无论是学英语、学才艺,亦或是找高考辅导、考研辅导、考公辅导,总能遇到建议甚至是强制超长预付学费的售课人员,美名其曰“对你我都方便”。
对于教培机构预付费的问题,11月24日,北京市消协再度呼吁,教育培训机构应规范合理收费,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尽管政策十分明确,但从普遍的现状来看,这种行业“通病”实难根除。北京商报记者获取的一份某考研辅导机构内部缴费价格表显示,全年辅导课程共分5期,同时提供了任选1-4期或5期全选的缴费选项。记者注意到,5期全选仅需缴纳6000元,但若以任选其中1-4期的价格续费剩余课程,最多竟需要多缴纳6500元。
正因如此,不少消费者被迫对违规信息“视而不见”。一名学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他最终选择了一次性缴清5期费用,因为平均下来每期只需缴纳1200元,性价比更高。
北京商报记者从该辅导机构负责人处了解到,1期课程从2月开始,5期课程则会持续至12月底考研前。所以学员若按5期全选一次性缴费,则意味着收费时间跨度近10个月。
一而再,再而三
不只是北京市消协的呼吁,监管部门已经对教培机构的预付费经营模式多次点名批评。
就在一个月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刚刚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其中点名提到,一些无良商家打着“充值享优惠”的旗号,通过大额折扣诱惑消费者预交大量费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网上收集预付费变得极其便捷,也为卷款跑路行为开辟了通途,甚至被不法分子实施集资诈骗行为所利用。部分地区的行政机关、法院也积压了大量相关案件,消费者权益亟待有效维护。
而在更早之前的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就明确指出,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财务与资产管理的规定,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虽然监管机构已经三令五申,但相关不合理收费行为仍然屡禁不止。据中消协通报,近期,不少校外教育培训机构陆续出现因经营不善而停业关门的情况,涉及消费者众多,财产损失巨大,类似情况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不少培训机构并不愿意执行,或者打擦边球违规运作”,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直言。
支付隐患与现金流诱惑
监管重压之下,教培机构为何不能快刀斩乱麻?
对此,熊丙奇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称,如果放弃预收费,会导致现金流锐减,还会增加续费成本,另外也不能再用这些预先收来的学费去进行扩张投资。
近年来,伴随着大规模资金涌入教育培训领域,依赖预付费增加现金流已成为教育培训领域心照不宣的潜规则,预付款甚至已经成为教育培训机构吸纳社会资金的一种手段。
长期关注教育的投资人高山曾表示,这是个很大的诱惑,很多企业都想借现金流去扩张。如果没有预付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效率就会下降,预付费相当于是有了用户的资金杠杆,所以很多企业一直在沿用。
一位音乐培训机构负责人也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目前普遍至少按照半年的课时招收学生,一方面是因为学音乐想要看见成效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需要借助家长预支付的这笔学费,交房租、付工资、更新设备。
而正是这种难以根除的潜规则成了教培机构频频“爆雷”的主要原因。上述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如果有家长临时要求退学费,有很大几率我没法及时拿出钱。一旦退课的家长达到一定规模,我可能就要跑路了”。据统计,2019年至今,仅媒体曝光的已破产或跑路的教育培训机构就超10家。
除了无法及时拿出钱之外,预付费的付款模式也存在安全漏洞。北京市消协建议“通过建立银行专用账户、担保或保险机制等方式,确保消费者预付费用安全”,但在实际操作方面,费用往往更多打给个人或机构。
上述考研辅导机构另外一名学员向北京商报记者出示了他的缴费记录,记者注意到,其费用打进了个人账户。而因并未签署书面协议,该辅导机构还有学员在后续决定转课时,还遇到了不少其他麻烦。(陶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