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9月初的这段时间,国内各级学校正在陆续开学。当学生们的文化课学习终于可以重上正轨,体质的“补课”同样亟待重视。近日,教育部再次指出“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敲打那些无法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或有此苗头的学校。然而,体育在国内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的弱势地位由来已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大半年来,凸显了强健的个人身体素质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体育在多数学校面对的窘境并没有出现根本转变。
法定待遇对不少体育教师来说,却成了奢望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近日应部分体育教师的请求,在社交媒体上推送了这样的文章——“可以发篇体育教师服装费的文章吗?想让我们学校领导看到……”文章发出之后,很多体育教师纷纷留言响应。不难看出,从来没有领取过服装费的一线体育教师不在少数。
体育教师的服装费问题,只是体育教师长期以来在大多数学校处于边缘地位的冰山一角。
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17修订)》第五章第十九条,“有关部门应当妥善解决体育教师的工作服装和粮食定量。体育教师组织课间操(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应当计算工作量。”然而,实际的工作中,很多体育教师既没领过服装费,而且还经常以无偿奉献的方式组织学校的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
中部地区一位小学体育教师蒋华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她所在的镇有8所小学,据其了解,只有她所在的镇中心小学每年给体育教师发服装费,其他7所小学的体育教师,至少近些年来一直没有拿到过。
蒋华表示,她所在的学校之所以能按规定给体育教师发服装费,也是因为她是当地仅有的一位体育特级教师,不仅体育课有特色,而且带的运动队给学校争取过很多荣誉。这些成绩让她在学校有一定的话语权,因此,她作为体育组组长,在为体育教师争取应有的待遇时,学校通常还能予以重视和解决。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体育教师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工作服装是一个必备品。体育教师常年户外工作,风吹日晒,过去有这样的说法:一堂体育课下来,体育教师往往是一身汗一身土,运动服必须常洗常换。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无论是运动服还是运动鞋,都属于易耗品。另外,体育教师带课的体力消耗很大,所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里还专门写道,要给体育教师解决粮食定量。王宗平回忆,“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还在大学当体育教师时,体育教师每年可以领取的工作服装折算成费用大致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同时,在计划经济时代,体育教师的粮食定量也是高于其他学科教师的。”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历经多次修订,直至现行的2017年版,依然保留了体育教师享有工作服装和粮食定量待遇的条款。如果说,“粮食定量”对于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失去实际意义,但工作服装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待遇。
王宗平表示,根据调研来看,大学体育教师的服装费通常都有保障,但在中、小学,还有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的这项待遇未得到保障。
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统计应更加全面
南方某地中学体育教师郑杰向记者表示,他在学校里除了正常带体育课,还和其他体育教师一起负责组织学生的课间操和每天下午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指导校足球队的训练以及一些面向普通学生的比赛、游戏。但体育教师除了指导校足球队的训练会得到学校发放的一些津贴之外,组织其他体育活动均未纳入工作量的统计。
郑杰表示,相比起那些主课的教师,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在计算时确实还不全面。主课教师带一节课就有一节课的工作量,加课也有加课的工作量,而体育教师除了带体育课,其他参与的一切工作,都是工作量统计的模糊地带。
更让体育教师无奈的是,体育课被主课教师挤占的情况绝不少见。蒋华和郑杰都向记者表示,应该没有哪位体育教师没有被主课教师占过课,客气点儿的主课教师,还会跟你商量一下,不客气的主课教师,连商量都不商量,直接打个招呼就把体育课占了。
根据教育部在去年发布的《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全国 69.2%的学校四年级和51.9%的学校八年级体育课程开设情况能够达到教育部要求(每周三节)。换言之,就是有超过四成的初中和超过三成的小学未能开齐开足体育课。
不过,不少体育教师往往也清楚体育在学校里的地位与主课相去甚远,因此,他们大多只能默默忍受自身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正像蒋华所说,她身边的其他7所小学,体育教师也曾多次向学校反映过服装费的问题,但均无果而终。
今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部分地区的学校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活动长达半年以上。学生们以上网课为主要学习方式,体育课受到极大影响,体质健康水平呈下滑趋势。教育部日前对9省份14532人的调研结果显示:与2019年年底对比,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5.2%。
疫情导致学生的运动量减少,对学生的体质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但据蒋华透露,部分在今年四五月就已复课的学校,依然延续惯有的不够重视体育的思维,不仅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还以疫情防控为名,限制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甚至为了让学生补上文化课,公然挤占体育课。
可能正是注意到了之前部分学校存在挤占体育课的问题,在秋季学期即将开启的时候,教育部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424号(教育类033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明确表示,“要保证青少年体育锻炼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教育部就此还提出了下一步的四点工作计划:一是推进政策文件印发和宣传贯彻工作;二是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三是加强体育师资场地设施建设;四是健全学校体育督导评价体系。
其中第三条“加强体育师资场地设施建设”,主要体现了扩充体育师资的想法,“指导各地制定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开展体育对口定点帮扶和志愿服务。实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推进高水平退役运动员任职体育教师工作。”
王宗平表示,为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教育部门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扩大体育师资队伍,弥补体育师资的缺口。但是也应当注意到,体育师资队伍既需要“扩”,还需要“留”,如何留住体育教师、稳定军心,需要的是待遇跟得上、激励机制跟得上。
放羊不可取 体育教师当自强
按照教育部的工作计划,将继续抓好《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的贯彻落实。王宗平建议,教育部门除了要督导学校体育课有没有开足、开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没有提高等工作之外,也应当把保障体育教师的待遇、提升体育教师的地位作为督导内容,以此督促地方政府部门和各级学校回应、解决体育教师的需求和困扰。
除了依靠国家政策的加强落实,提高体育师资待遇和提升学校体育教学之外,蒋华认为,体育教师也要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变体育在学校的弱势地位。
蒋华表示,自己在与不少班主任的接触中也能感受到,几乎所有的班主任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上高质量的体育课,学生的体质增强了,精力释放了而且更懂规矩了,班主任当然乐见其成,通常也不会再支持主课教师任意占用体育课。但是,如果体育课都是放养式的,学生们既没有得到锻炼,也没有学到规矩,无形之中也会加剧班主任、主课教师们对体育课可有可无的印象,导致体育教师更没有地位。
当然,由于学校对学生安全的高度关注,唯恐学生发生任何意外伤害,“温柔化”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也是很多体育教师迫于学校要求的无奈选择。但在蒋华看来,体育教学虽然必须做出妥协,但体育教师并非不能有所作为。只要肯钻研和付出,体育教师还是可以把体育教学做到高质量的。短期看,也许体育教师很难因此得到多少回报,但从长远看,这却是体育教师改变自身地位的第一步。
在考分至上的大环境下,尽管提高学校体育地位的呼声多年来一直很强烈,教育部门也出台、推行了大量文件、政策,但是收效并不显著。诸如体育教师服装费这样的体育教学保障政策,在执行中就打了折扣,而一部分体育教师也因为在学校教学体系中长期感受低人一等,遂滋生得过且过的心态,陷入了学校不重视、自我也不重视的恶性循环,这将更不利于学校体育地位的提升。(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