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日益普及和落地,5G将以其显著优势为教育全生命周期提供更优质的应用服务。”邬贺铨院士表示。
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2020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作了题为“5G上云融智 助力教育创新”的发言,并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采访。
邬贺铨院士指出,基础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支付、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建设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5G技术促进了高清视频、VR/AR/MR的技术升级,实现了课堂实时互动的低时延直播、虚拟名师、教师助手等功能,为疫情期间学生的居家学习与教学内容高度定制化提供了可能,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5G的直播可以实现4k/8k超高清、低时延。低时延直播可以进行课堂实时互动,师生间就像线下教学那样能直接看到彼此的眼神和反应,而过去线上有延迟很难有线下面对面的体验感。” 邬贺铨院士向记者介绍。
他同时提到,低龄孩子很难长时间坐在屏幕前,基于5G的直播教学与当前在线教育相比,师生双向互动,而且5G可以捕捉学生实时学习行为,能及时引导,让孩子提起学习兴趣。
学生在家自学课本或阅读课外读物时,常常会产生疑问。在谈到“5G技术对于学生课外学习的影响”时,邬贺铨院士特别介绍, 5G手机可以拍摄书本中的文字或图画并上传到云端搜索,关联的解说可下载到手机,以动画或视频解说的形式更便于理解。
“学生们参观或郊游时,5G手机或5G+AR眼镜可以让携带者有一个身边免费导游,可以让枯燥的文字变得动起来,可以将在博物馆或植物园看到的展品和景物直接拍照或视频上云搜索,相关解说立刻回传。” 邬贺铨院士说。
虚拟现实技术在赋能教育形式改变的同时,还将实现教育内容获取方式的变化。例如构建虚拟学习环境、虚拟实验室等,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来表现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模拟地震、飞机驾驶、手术,还能够还原历史场景,如博物馆展览、史前时代等等。”邬贺铨院士表示,虚拟现实技术可通过自然的交互方式,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可视化、形象化,为学生提供传统教材无法实现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提升学生获取知识主动性,实现更高的知识保留度。
而谈到“5G+教育面临的挑战”时,邬贺铨院士指出,目前5G终端以及AR/VR可穿戴设备成本仍然较高,难以普及;适应并体现5G特点的课件还很少,研发相关课件内容迫在眉睫;线下教育的5G应用场景的应用有待继续开发;教师队伍也需要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更快融入5G+教育模式。
他同时提到,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对高技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才需求的变化呼唤产教科更紧密的融合,多层次多模式培育人才。(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