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魂立根 破解上海内地民族班的“育人密码”
中国青年报| 2020-08-17 14:39:00

对许多上海内地民族班的学生而言,十一二岁就离开家乡和父母,从边疆到上海求学,独立面对学习与生活,无疑是艰辛的。但因为一个“爱的密码”,他们在黄浦江畔找到了“第二个家”,一步步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上海市共康中学的师生间有个爱的密码:“24365”,即24小时、365天陪伴。“这种陪伴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西藏孩子情感上的呵护。”该校校长李劲说。

作为最早开设内地民族班的地区之一,上海市目前有21所中学开办内地民族班,在校生规模达6300余人。多年来,上海市深入推进内地民族班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抓教学,在实践中涌现出大量好的做法和经验。

“陪伴教育”的密码

上海市共康中学是一所以藏族学生为主、藏汉合校的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内地西藏班(校)之一。它的前身是1985年开办的上海市回民中学西藏班,1998年迁入新校址,该校目前有来自西藏7个地区的600多名学生。

李劲觉得,这些孩子十一二岁就离开家乡和父母,千里迢迢从青藏高原到上海求学,独立面对学习与生活,无疑是艰辛的。于是他提出“陪伴教育”的理念,让师生一一结对,教师全时段、全方位陪伴学生。例如,从学生进校第一天开始,教师就从生活习惯养成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节假日,教师带着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己的家。

如何做好陪伴者,共康中学教师邢乐感触很深。“一要学会倾听,二要用心观察,还有最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邢乐说,来自农牧区的孩子大多比较胆小、内向。他的班上有4个学生很少跟老师和同学沟通。一次晚自习前,班里几个足球队的男生在讨论买足球鞋和球服的事,其中一个不爱说话的孩子一直没搭腔。邢乐记得这个孩子家庭不富裕,于是他提议:“足球鞋质量好才有助于赛场表现,但质量好的鞋不一定都特别贵,老师知道几个足球鞋的牌子,要不带你们在网上看看?”后来,邢乐带着他们选到一款不到100元的鞋子,孩子们都笑了。

邢乐解释说,许多孩子是第一次离开西藏,远离父母使他们缺乏安全感。这时,教师的陪伴是给予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保障。

上海市奉贤中学刚开设新疆班时,学校遇到最大的困难也是孩子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为此,学校秉持“新疆一个家、上海一个家”的理念,用导师制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对应的教师关怀和帮助。

该校新疆部主任朱军结对的孩子中,有个来自新疆库尔勒的女孩让他印象很深。她性格内向、学习基础弱,入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她就告诉老师“不想念书了”。为了解她想辍学的原因,朱军和她的班主任一起坐火车送她回库尔勒。

在家访中,朱军了解到,这个女孩的父母都是农民,家境困难。抱着“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农牧民的孩子”的想法,朱军和她的父母深度沟通,希望他们能支持学校,把孩子培养成才,还为她凑了学费。终于,这家人愿意让孩子继续学业。

也是因为这次成功的家访,开学后所有教师都更加关注这个女孩的学业,朱军还不断鼓励她在学校活动中表现自己、和同寝室的同学做朋友。后来的两年,女孩的性格变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高考考上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返乡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发掘每个孩子蕴藏的潜能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有36年教学经验、做过10年新疆班班主任的上海市奉贤中学教师王引龙的教学“秘诀”。

上海市奉贤中学从2006年开始开设新疆班,现有8个新疆高中班、303名学生。10多年来,奉贤中学通过校本研训,树立起这样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发展潜能、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有被激发的期待、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有被激发的可能”,不断引导教师激发学生潜能。

王引龙说,新疆班的孩子来到新环境,和家人接触减少,又正值青春期,性格内向、不愿交流的情况较多。这时,他会根据孩子的性格,用批改作业、写留言的方式加以鼓励,“关键是让学生增加信心、看到希望。”

王引龙的班里曾有个成绩不理想、性格自卑的孩子,王引龙与他一次次促膝谈心,告诉他“人的能力有大小,特长也各异,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安排他成为体育委员,带领班级参加运动会。后来,在一次班级总结会上,几乎所有同学都提到他的出色表现,这使他变得自信、活跃,成了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王引龙还有个经验,就是深入宿舍,利用节假日带孩子走出校门、走进自己家的机会,多和孩子聊天,很快就能增进师生情感。

共康中学也开展了一系列“上海也有我的家”活动。例如,学校与所在的彭浦新村街道结对,居委会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走进校园,和孩子们聊天、合照、共庆节日。22年来,该校结对人数从最初的20名学生发展到在校西藏班全体学生,从一个楼组扩展到33个居委会,学校附近的居民小区也因此改称“民族花苑”。很多西藏学生感慨道:“在上海,我们不仅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而且多了很多亲人。”

朱军说,学校的教育目标不仅是让孩子适应上海的生活环境,还要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未来成为建设社会的优秀人才。抱着这样的理念,奉贤中学为学生提供广告公司、亚克西大巴扎(即商贸公司)和学生银行3个创业平台,不断激发孩子的潜能。比如有个哈萨克族男孩,在奉贤中学当了4年大巴扎的CEO,后来考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期间还自主创业开新疆风味餐馆、经营新疆土特产淘宝店,“这与他在奉贤中学时锻炼出来的领导力和综合素养是分不开的。”朱军说。

德育的目标是“树魂立根”

上海市育才中学副校长、新疆部主任李元被学生家长评价为:“不是父母胜似父母”。

2015年,该校一名维吾尔族学生暑假返乡后鼻子流血不止,后被确诊为鼻咽纤维血管瘤,如果不及时手术,会有生命危险。然而当地医院缺乏治疗经验,手术风险大。绝望中,这名学生想到了李元。

接到电话时,李元正在江西老家休假。他顾不上休息,立刻联系医院,并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的范新东教授和上海市五官科医院的王德辉教授。医院为学生开通绿色通道,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病愈返校后,这名学生哭着向李元道谢。李元告诉他:“帮助你是应该的。你首先要感谢自己,相信科学、相信现代的医疗技术,其次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内高班政策,让你能够来上海上学,所以才有机会接触先进的医疗服务。”后来,这名学生考上了大学,他希望毕业后尽最大努力回报社会。

上海市育才中学从2013年开办新疆高中班。和其他内高班采取4年学制不同,育才中学首创3年学制,目前有246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汉族等近10个民族的新疆学生。

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大课题。李元介绍说,学校在办班工作中确立“爱在树魂立根、严在大是大非、细在防微杜渐”的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取得了良好成效。

育才中学新疆班有一门特色思政课程,讲授新疆历史、宗教演变史、民族发展史和文明融合史等内容,由李元亲自备课教学。为了教好这门课,他阅读了大量关于新疆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的书籍,用有说服力的史实和知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

学校还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开设书法等课程。刚开始,一些学生对上书法课有抵触情绪。李元对他们说,内高班学生要树立成为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目标,写不好汉字可不行。学生听后刻苦练习,不到一年,不少作品便入围静安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画作品展。后来,少数民族学生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兴趣大增,他们积极参与国画、剪纸、中国鼓、武术和舞龙课程,还获得了不少奖项。

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解放思想、融入现代生活,李元安排每个寝室有2到4个民族的学生住在一起,让学生在交往交流中自然改变观念,增进民族团结。

在李元看来,假期也是德育工作的契机。为了实现内高班教育的长效化,李元探索出“网络内高班”机制,用QQ群、微信群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还督促班干部关心同学近况,增强学生的精神归属感。

在这项机制下,假期回新疆的学生前往当地学校、社区积极宣讲,用实际行动助力民族团结。作为青年志愿者,他们全力为社区做好事,获得回馈家乡的快乐。近4年,学校新疆班学生暑期回乡宣讲听众达21.3万人次,志愿服务累计3.5万小时,对维护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魏其濛)

财经
资讯